本文目录

  • 契丹人和蒙古人语言上能互通吗他们之间是否是同一起源
  • 所谓的东亚民族是特指通古斯人种吗
  • 朱棣收留了通古斯人,二百年后通古斯人造反,如何看待这种农夫与蛇的故事

契丹人和蒙古人语言上能互通吗他们之间是否是同一起源

蒙古人和契丹人完全是两个概念,把蒙古人叫契丹人是十三世纪蒙元崛起后,中亚以西各地对占据原大辽及其后的西辽(均为契丹政权)辖地的蒙古人的习惯性统称,应当说是错误的。两者之间并无种族继承关系。

当然从历史渊源上说,蒙古人和契丹人都来自先秦时期活动于东北地区的东胡部落。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东胡族系包括的部落和民族很多:如东胡、乌桓、鲜卑以及由鲜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秃发、吐谷浑各部,此外还有柔然、库莫奚、契丹、室韦、蒙古。

蒙古人发源于蒙古东部的蒙古高原,一直以游牧为主;而契丹人发源于西伯利亚的森林中,属通古斯人,先民以渔猎为主,后向西迁徙至草原区。

他们语言同属于阿尔泰语系,但分属不同的语支。蒙古语属蒙古语支,契丹语属通古斯语支,乃东北古民族语言。

“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然而,自元末明初以来,契丹族已从史籍中消失。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分析得出结论:生活在东北的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所谓的东亚民族是特指通古斯人种吗

在羌人到来之前,中原北方通古斯人、东夷人、南方百越人等都是老亚洲人。在羌人到来之后,由于羌人掌握了冶金技术(见西安半坡遗址青铜矛〈公元前4600-前4000年〉),拿着金属武器的羌人把中原北方的通古斯人赶入了西伯利亚森林,也把东夷人赶到了日本和美洲成了弥生人和印第安人,而百越人则主要生活在江南地区。


由于通古斯人进入寒冷的西伯利亚森林只有几千年,所以他们还保持着黄皮肤和扁小的鼻子,只是进化出了扁脸和小眼睛抵御寒冷。而不像欧洲人经过几万年的时间,在寒冷的伏尔加河地区生活,进化出了白皮肤和高鼻梁。

羌人在炎帝和黄帝的带领下,赶走了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老亚洲人(即中原北部的通古斯人和东部的东夷人),使上古中原地区成了华夏人的天地。可参看本人先前的短文〈东夷人与印第安人〉〈羌人与雅利安人〉等几篇小文章。


当北匈奴人在公元200年左右西迁之后,从西伯利亚森林走出来的通古斯人登上了历史舞后,按顺序是鲜卑人、柔然人、蒙古人及满洲人。

所以,通古斯人不是东亚的主体民族,不能说东亚人就是特指通古斯人。把中国人叫做蒙古人种也不对,中国羌人是白种人,炎黄二帝就是白种人,而中国人则是炎黄子孙。所以,中国人应称蒙欧人种,就像印度人叫印欧人种一样。

如果观众感兴趣,可看本人短文〈普通话与胡语〉等几篇小文章。

朱棣收留了通古斯人,二百年后通古斯人造反,如何看待这种农夫与蛇的故事

“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妇孺皆知,如今,却被越来越多的粉丝用来比喻明末叛乱的“后金国”,这是有根本原因的。

题主所说的“通古斯人”其实是有所指的,那就是来自于西伯利亚的建州女真人。

明末有四大女真部落,分别是,建州女真,海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和北山女真。

建州女真,从哪里来?

今天,位于黑龙江省伊兰县,两条闻名遐迩的大河汇聚于此。

一条松花江,被称为母亲河,它曾经孕育了3000万东北儿女。一条牡丹江,在依兰县城附近汇入松花江。

汹涌澎湃的松花江,见证了一个骑射马背部落的崛起。

这个部落,就是建州女真,依兰县城,它一直被认为是建州女真的祖居地。

那么,他们从哪里来呢?为什么叫“建州女真”呢?

建州女真人说满语,他们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因此,大家习惯上把他们称为通古斯人。

历史上,通古斯人大部分聚居地就在西伯利亚。这里有两个后来都自称自己是女真的部落,一个是建州女真。一个是北山女真。

建州女真彼时并不叫女真,在元代之前都在变化。后来,用得比较多的名字,叫胡里改人!

胡里改人,曾经被金国统治。这就是后来他们也自称女真的根本原因。但是,“女真”,在明末的时候,的确已经成了东北各民族的“泛称”。

究其原因,当时东北各个部落都处于落后状态,相比较而言,已经成功入主中原的“女真”名号很大,而且,女真有了自己的文字,进入了封建社会,文明程度比较高,而落后的部落部族都愿意自称为“女真”。

这应了那句俗话,“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能成为文明相对成熟的富贵“女真”的“贵族”梦,是当时尚处于原始落后状态下,多数部落部族的梦想。

所以,著名的民族历史学家、女真民族历史研究泰斗——孙进己和他的女儿,著名学者孙泓共同编著的《女真民族史》史书里,对明末时期的“泛女真”现象做了如下权威解释:

那么,既然是泛称“女真”,都包括了哪些“女真”呢?

对此,孙进己先生做了补充解释。

至此,问题已经很清晰明了。原来,我们平时都习惯了用“女真”的称呼,但这个最容易“顾名思义”的称呼也最容易让我们犯下“望文生义”的错误,而实际上,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为什么呢?

因为,明末时期的“女真”早已经不是金国时期的“女真”了!他们既不同源,也不同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此女真非彼女真”的历史原因!

两个“女真”概念,原来不是一码事。那么,怎样才能不犯错误呢?不混淆两个概念呢?

有识之士曾经多次呼吁,在历史教科书里进行明确,势在必行。

金国女真和明末女真不是同族,应该成为历史常识!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却遭到一些“特定人群”的质疑。他们的质疑,源于一个始作俑者,他就是建州女真部落的首领努尔哈赤,他建立了后金国,因出于特殊“目的”——为了反明,而有意把建州女真和金国女真混为一谈。

究其原因,在于努尔哈赤建立“割据政权”,为了延续金国的正统地位,赋予其“叛乱”以合理性。

但是,我不能不指出的是,努尔哈赤本是明朝建州卫的指挥使,他后被明朝廷封为龙虎将军。

作为地方割据政权搞叛乱,可以掩人耳目,除了自欺欺人,能有正当理由吗?

那么,建州女真的最直接祖先,胡里改人,怎么又变成了“建州”女真的呢?

事实上,生活在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开始向南迁移有两个方面的根本原因。

一是生活条件太差,苦寒之地,不适合居住。以北山女真为例,他们活动范围较大,却没有继续南下。今天,300多年后,人口依然很少,生活在俄罗斯的楚科奇半岛,除了少数人依然会说通古斯语,多数人开始讲俄语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二是受到当地哥萨克人等其它强势部落的压迫侵扰,被迫南迁。

而当胡里改人一直坚持向南迁移的过程中,命运多舛。他们在最初来到东北后,尚处于极其落后状态。各个部落之间,相生相杀,一直没有安定的生活状态。

元朝末年,胡里改人部落首领带部落进入朝鲜,虽然受封为官,但不断受到朝鲜人的排挤,压迫,一度聚集在边境线一带,还经常和其它“女真”部落不断发生摩擦,部落冲突导致生存环境变差,被迫四处迁徙。

直到明朝建立,明朝开始全面治理东北。《明实录》记载,“永乐二年,置建州卫”。自此,曾经被称为胡里改人的部落,告别了漂泊不定的“北漂”生活,有了固定的生活空间——他们从此可以建设自己的家园了。

从努尔哈赤一直到他的父亲和祖父,他们都是明朝的建州卫指挥使。由此可知,一个从西伯利亚来到东北的通古斯部落,的的确确是在明朝廷的关照下获得发展空间的。

尤其是,明朝廷对这些自称“女真”的部落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管理制度——三司管理制度。这个制度以“都司和土司”的制度对边疆部落民族实现了优厚的待遇。在东北设置了奴儿干都司,直接管辖边疆部落部族。

明朝首创的“三司制度”,是我国最早期的“区域自治制度”,其土司制度被清代保留,对西南边疆部落一直沿袭使用到清朝末年。

享有如此优厚的待遇,建州女真部落却在明朝末年发生了叛乱。

在对待“女真”态度上,明朝政府采取了极其宽大的方式、以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宽厚仁和,接纳安置了他们。明政府给予他们的待遇,甚至远远高于对汉族百姓的待遇。为此,著名清史学者孟森说:“明之惠于属夷者,以建州女真所被为最厚。”

但是,拥有极大野心的努尔哈赤,不但不领情,为了和明朝分庭抗礼,开始借用了“金国”的称号,史称“后金”。然后,他以自己的祖父和父亲,在一次镇压部落冲突中,被明军误杀为由,编造了“七大恨”的谎言,起兵反叛明朝。

事实上,在管辖建州卫的时间里,努尔哈赤完成了统一东北各个“女真”部落的征战。这些,没有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庇护,他是无法完成的。

努尔哈赤之所以借用“金国”之名号,一是为了更好地统一东北各个部落。二是为了摆脱部落之间“野蛮落后”的历史。妄图成为名正言顺的金国继任者,再堂而皇之地成为一个“正统政权”。

但其建国号后,发动的“辽东之屠”导致百万汉人被杀,从此背上了恶名。

不但如此,他创建的八旗军,长期在明朝关外劫掠袭扰,并多次入关劫掠,最多一次劫掠人畜多达97万。这表明,他们一直不愿意放弃“奴隶制社会形态”,抓回去的人被迫成为“包衣”奴才。这种落后制度一直影响到清军入关,对后来的奴性制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此,民间一直用现实版本的“农夫和蛇”的故事,谴责努尔哈赤,不懂得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反叛明朝,袭扰中原,并最终成功以东北为跳板,入主梦寐以求的中原,给明朝的灭亡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