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清朝有多少个铁帽子王
  •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是毛文龙手下大将,在明的时候表现平平,到清战斗力惊人,为什么
  • 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降清封王,是三个汉奸真有战功,还是皇太极千金买骨
  • 请问:耿的姓氏由来谁知道
  • 皇太极如何除掉三大贝勒独占八旗的
  • 为什么抗金名将孙元化被冤杀导致孔有德耿仲明投降后金

清朝有多少个铁帽子王

清代的爵位分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铁帽子王属于宗室爵位,即皇室爵位。

换言之,只有皇帝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获得宗室爵位。

可是,并非所有“爱新觉罗”家族的人都能获得宗室爵位。

早在清军入关前,皇太极在位时期就颁发一个规定:努尔哈赤及其亲生兄弟的后代都能被授予黄色腰带,称为“宗室”,俗称“黄带子”;努尔哈赤的伯父和叔父以及伯祖父和叔祖父的后代则远了一点,只能被授予红色腰带,称为“觉罗”,俗称“红带子”。

当然,也有一些皇族宗室因为犯了错误,得罪了皇帝,被革除了宗籍,子孙后代即使日后能恢复宗籍,但是也不能回到原点,会被降为“红带子”,例如皇太极时期的莽古尔泰、德格类,雍正时期的允禩、允禟等。

清代宗室的爵位,共分为十二级,他们是:

和硕亲王 、 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其中辅国将军以上的贵族,还分为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种。

什么是世袭递降?

所谓世袭递降,指的是老子死后,儿子继承爵位的时候,就会降一级;孙子继承的时候,还会降一级,如此下去,爵位越来越小,直到若干代之后什么爵位也没有了。

比如道光时期打死小妾的王爷永珠,他的爷爷胤秘是康熙的幼子,雍正的弟弟,当时被雍正封的是亲王;到了他父亲那一代就降级为郡王,到了他这一代就成为贝勒。

宁荣二府的爵位也是如此,要递减袭爵,在红楼梦的年代,二府的“掌门”已经世袭了四代。

荣国府第一代贾源为镇国公;贾源的儿子贾代善袭爵后就是辅国公;代善的长子贾赦继承爵位,是辅国将军。

后来贾府被抄,被皇帝被革去世职。

即使贾赦不犯错,轮到他孙子的时候,爵位就降到了底,之后也就没有了爵位。

为什么要降级?其实统治者做这样的制度设计是有充分道理的。

如果不是这样降级,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侯爵们一代一代繁衍生息,世袭的宗室子孙越来越多,多年之后恐怕遍地都是王爷。

到时候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别说是敌对势力颠覆,光是自己人就能吃垮国家,明朝的灭亡就是实证。

除了降级的爵位,还有一种不降级的爵位,叫做世袭罔替,即我们说的“铁帽子王”。

说到铁帽子,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个词“铁饭碗”。

铁帽子王就是如此,爵位原则上不会被剥夺。

只要老子是亲王,不犯重大错误,儿子、孙子、玄孙,祖祖辈辈都是亲王,除了犯了原则性错误,惹怒了皇帝,不必担心会降级。

即使本人有重大过失,被革去了爵位,铁帽子王的爵位会依次让他的弟弟继承。

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更多的特权,主要有三项:

“世袭罔替”, 即使隔代不降爵;

俸禄非常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皇帝拨专款建造世袭罔替王府,也叫铁帽子王府。

除此之外,还有两项政治特权。

一、亲王去世后,还会得到皇帝给的谥号,即荣誉称号。

比如恭亲王奕䜣的谥号为“忠”,庆亲王奕劻的谥号为“密”。

二、官员满汉大臣无论级别多高,拜见亲王要行一跪三叩礼,满族大臣称奴才,汉族大臣称臣。

这在过去一种极高的待遇,哪怕是功臣如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他们怎么努力也是得不到的。

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的说法并非清朝建立时就有,到乾隆时期才出现。

八王之得以入世袭罔替之列,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努尔哈赤时期,八旗是自己的私产,以嫡出子孙如代善、皇太极、多尔衮、岳托、豪格等为骨干,统领各旗。

那时候还没有亲王的说法,只有贝勒。

如大贝勒、和硕贝勒、旗主贝勒等。

贝勒即“王“的意思,不过当时的封爵制度尚未定型,贝勒称呼、待遇还没有规范化。

直到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建国号大清之后,才开始正式颁行封爵制度。

当时皇太极将宗室定为九等。“和硕亲王”位于第一。

皇太极的做法,对打江山具有积极意义。

因为在当时,有资格被加封为亲王爵位的,都是立下功劳的宗室。

这等于建立了一个激励机制,只要建立战功都会被封为亲王。

这就鼓励宗室将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建立战功,对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有极大的帮助。

而且,这种爵位还是世袭罔替的,这对于宗室内部来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因为分封爵位的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不努力就得不到爵位,这就大大增强了宗室的聚力。

不过在清朝建立的最初百年里,皇帝并没有说明亲王的爵位不会降级,可以世世代代传承。

直到乾隆时,才将亲王世袭制度化。

也正是在那段时期,铁帽子王这个词开始出现,“八大铁帽子王”开始诞生,声明他们的爵位可以世代传袭。

清朝历史上,一共有过12个铁帽子王,最初有8个,后来加封了4个。

相对来说,铁帽子王的数量并不多,但他们全都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

其皇太极时期的8位铁帽子王,都是为清朝开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同时他们都有爱新觉罗的血统,很多本身就是八旗的旗主。

这8位铁帽子王中有6人是和硕亲王

他们是:

代善,努尔哈赤次子,正红、镶红两旗旗主

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正白旗主

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正蓝旗主

豪格,皇太极长子,镶白旗主

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镶蓝旗主

硕塞,皇太极五子

除了这6个和硕亲王以外,还有2个多罗郡王

岳托,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

勒克德浑,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代善第三子萨哈璘的儿子

这8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八大铁帽子王。

8个铁帽子王,代善一家就占了三个,可谓铁帽子王专业户。

在清朝中后期,也有4个铁帽子王:

1.胤祥,康熙帝十三子,雍正帝即位后封为怡亲王;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直到清朝灭亡。

2.奕䜣,道光帝六子,咸丰皇帝的弟弟,被道光帝遗诏封为亲王;恭亲王传了四代三位,到光绪二十四年奕欣病逝。

3.奕多罗醇郡王,道光皇帝第七子,咸丰皇帝同母弟,光绪帝生父。

4.奕劻,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孙,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

光绪十年,被封庆郡王。

奕劻为人精明,善于揣摩上意,深的慈禧宠爱。

老佛爷60大寿时,封为亲王,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

1917年奕劻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

这12个铁帽子王,具有两种身份,一是具有皇族血统,其次是为清朝建立和政权巩固立过汗马功劳。

比如“鬼子六”奕䜣,参与辛酉政变,奠定了慈禧的统治基础,还主持了洋务运动,剿灭太平军、捻军,镇压了西北回乱,为清朝渡过了难关。

当然,也有铁帽子王是不称职的。

比如,和硕礼亲王、和硕豫亲王就有两人被夺去爵位;多罗克勤郡王有3人被夺去爵位;

和硕郑亲王更是有5人被夺去爵位。

而奕劻,更是著名的败类,他是跟和珅比肩的大贪官。

爱财如命,没有底线。

平心而论,和珅是个贪官也是个能臣;但是奕劻是个庸才,但是此人善于投机钻营、见风使舵。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戊戌政变的关键时刻,奕劻看准了慈禧会赢,就押宝老佛爷,帮了慈禧大忙, 因此被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奕劻贪得无厌,与其子载振、大臣那桐狼狈为奸,大肆卖官鬻爵,被当时的百姓称为“庆那公司“。

奕劻谁的钱都敢花,甚至还接受过大清王朝的掘墓人袁世凯大笔贿赂,为逼宣统皇帝退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此,庆亲王奕劻被视为出卖爱新觉罗家族的内鬼,不但皇族、亲贵对他切齿痛恨,就是溥仪也对他恨得咬牙切齿。

民国六年(1917年,79岁的奕劻病死,溥仪连个谥号都不给。

在清朝遗老遗少的哀求下,末代皇帝溥仪给了他一个“丑“字作谥号。

后来,还是大家苦苦恳求,溥仪才法外开恩,封了他个谥号“密“。

密,也不是什么褒义词,密者,“追悔前过“之意。

总而言之,作为利益集团的铁帽子王制度为巩固清朝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历史证明,清朝统治者宗室管理还是比较成功的。在整个清朝时期,亲王们没有一个谋反。

不能不说清朝统在管理宗室上,比明朝统治者要高明许多。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是毛文龙手下大将,在明的时候表现平平,到清战斗力惊人,为什么

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位。

孔有德、耿仲明都是辽东人,家乡被八旗军占领后投奔毛文龙。毛文龙被杀,二人离开皮岛,渡海到山东,在登州巡抚孙元化手下带兵。

崇祯四年,孔有德率领八百骑兵赶赴大凌河增援,因为缺饷而在吴桥发生兵变,孔有德被逼反叛,与耿仲明配合占领登州。到了崇祯六年,孔、耿率军渡海北上降清,加上随后降清的副将尚可喜,后来一起称为三顺王。

清军入关之后,孔有德等人主要跟随阿济格、多铎等人征战各地,非常卖命,但并没有太突出的表现。

随着战线不断拉长,吴三桂、三顺王和绿营兵等汉军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征服西北、华南和西南的过程中,他们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顺治三年到顺治五年,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率领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征战湖北、湖南,与何腾蛟的明军和李自成的残部作战,颇有斩获。

顺治六年,孔有德被封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分路进击两广。顺治九年,南明李定国攻下桂林,孔有德自尽。

下面说说孔、耿、尚三家的战斗力。

第一点,三人的人马班底都来自辽东。虽然像熊廷弼这样的明朝官员极度不信任辽东人,但辽东将士在面对八旗军时,战力还是相当可以的,这一点在大凌河、锦州等战役中都有表现。

孔、耿二人反叛之后,把山东搅得一团糟,也说明他们在面对其他部分的明军时,战斗力更强一些。

第二点,明军和清军的体制不同。明军的将领在作战时,要受到巡抚和总督的节制,束手束脚,体制僵化。而清军在这方面要简洁实用得多。孔、耿等人独立带兵后,地位和权力要比在明朝时更高更大,虽然也要受到八旗军的监督,也要向朝廷请示,但有更多的自主性。

第三点,一支军队的强大、弱小,总是相对于对手而言的。

降清之后,孔有德等人面对的是一支腐败的、毫无斗志的军队,更容易显出他们的战力。但也有现眼的时候。

崇祯十二年二月,皇太极、阿济格等人率清军征明,清军当中就包括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石廷柱等人率领的汉军,结果在松山城下遭受挫败。

副总兵金国凤率领不到三千明军顽强抵抗,清军团团围城,前后历时四个月,无功而返。

入清以后,孔有德在湖南、湖北,面对残明和李自成的残军,所向无敌。但是碰上勇武的李定国,也照样不灵了。

可见,一旦遇上强劲的对手,孔有德等人也不过如此。

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降清封王,是三个汉奸真有战功,还是皇太极千金买骨

三人投降的时候,还没有战功,而是“千金买骨”。

崇祯二年(1629年),毛文龙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被明朝调往山东,隶登莱巡抚孙元化部下。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围大凌河,明朝兵部檄孙元化发兵往援。孙元化调孔有德部千余人,由陆路奔宁远,行至吴桥,部队哗变,数败官兵,进攻登州,耿仲明做了内应,占领登州,随即投降后金。

孔、耿二人所带将官107人,精壮官兵3643人,连同家属7436人,水手壮丁448人,其家属624人,总计12258人,加上红衣大炮等等兵器,载船数百艘!

皇太极大喜,要以满洲最隆重的抱见礼接见,后金官员都觉得不至于,皇太极坦白地说:“(二人)正当强盛,而纳款输诚,率其兵民,来归于我,功孰大焉,朕意当行抱见礼,以示优降意。”

于是,皇太极封孔有德为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后来,毛文龙部下副将尚可喜率领3500余人归顺,后来三人都被封王!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率众投降,让后金得到了最强大的一支明军!皇太极把孔、耿的部队命名为“天佑军”,尚可喜的部队命名为“天助军”。

可见,当时三人都还没有为后金建立尺寸之功,只是因为投降的时候带的本钱太牛了!

请问:耿的姓氏由来谁知道

耿姓:

按姓氏人口统计,耿姓居全省第87位,共有47192人。耿姓出自姬姓。周朝建立后,封姬姓于耿(今山西河津东南王村一带),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耿,原耿国公室后裔逃往他国,以国为姓,是为耿姓。

耿(Gě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以地名为姓。据《姓氏考略》、《史记·殷本纪》及辞源》等所载,商代有君王名祖乙,他的国都从相迁到邢(又称耿)邑,后来的盘庚又把都城迁到毫。邢邑,在今天的河南省温县东。邢的读音,古代读做耿。盘庚迁都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邢。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为了与读做(Xíng)的邢姓相区别,将这个姓的写法改做耿。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商代末年有耿国(一名耿乡城),在今天的陕西省龙门县南,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耿国子孙奔楚为大夫,以国为氏。

3、亦出自姬姓,周室封同姓人于耿,又为诸侯国,春秋时又被晋国灭掉。原耿国公族多以原国名“耿”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为耿氏的一支(疑与“2”说为同一源)。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

① 清高丽人有耿姓,世居博川郡。

② 清满洲人有耿姓,世居沈阳。

③ 裕固族各尔格兹氏汉姓为耿。

④ 羌族耿家志(房名),后改姓耿。

⑤ 今满、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祖乙。商朝第十四代君王,河?甲之子。卜辞称为中宗,与太乙、太甲并祭,合称三示。因苦于东南方夷人的侵扰,祖乙由相(今河南内黄)迁都于耿,任用巫贤治理国政,并亲自坐镇指挥,平复了东夷,巩固了商朝统治,使殷商得以复兴。下传至第二十代君主盘庚时,由耿迁都亳,留居耿之公族,即以地为氏,称耿姓。他们尊祖乙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耿姓之发祥地为今河南温县,历商、周至秦,耿姓逐渐散居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西汉时,耿姓人始崭露头角,其中以耿寿昌最为著名,他被赐爵关内侯,子孙遂留居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另有耿育、耿丰、耿昌、频阳(今陕西省富平)人耿定见诸史册。汉武帝时,迁徙郡国吏民豪杰到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时巨鹿(今属河北省)耿姓一支以二千石官吏身份迁于该地。此支耿姓下传至东汉耿况时,耿姓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诞生了,其膝下六子:耿×、耿舒、耿国、耿广、耿举、耿霸。在中兴汉室的战争中,个个军功显赫,威震四夷,而且其子孙后代,亦不遑多让,竞现于史。自光武中兴迄于汉末建安,此支家族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列侯十九人,娶皇家公主三人,嫁于皇家并贵为皇后一人,中郎将、抚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此支耿姓光芒四射,压倒了同时期的巨鹿宋子(今河北省赵州)人耿纯家族(其封东光侯,堂兄弟三人及子皆封侯,可谓一门五侯)。东汉末期,此支耿姓几乎遭受灭顶之灾,耿国曾孙耿纪,被曹操诛灭三族,耿霸玄孙耿援亦被灭族,只存耿援孙耿弘一支。另耿纯起事时,率有宗族宾客两千多人,后其家族被留居蒲吾(今河北省灵寿西南)。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耿姓人在河东、高阳、扶风等地繁衍得颇为兴盛,并在上述三地形成耿姓郡望。此际之耿姓也有徙居今江苏、安徽等江南之地者。宋元之际,耿姓在江南之地分布更广,但族小势微。明初,山西耿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末,耿仲明由山东迁居辽东盖州马兰峪(今辽宁省盖县境内)。清康乾年间及以后,冀、鲁、豫等地的耿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如今,耿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多此姓,上述八省之耿姓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耿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六。

三、历史名人

耿 纯:巨鹿宋子人,东汉初将领。初从刘玄,后归刘秀,转战河北各地,积功为前将军。刘秀称帝后,封为高阳侯,调任东郡太守,镇压当地农民起义军。后封东光侯。

耿 弇:东汉名将。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字伯昭。西汉末,从刘秀起兵,任大将军。刘秀称帝后,任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建武五年(公元29年),奉诏率军击灭称雄于济南郡地的割据势力张步。

耿 恭:耿广子,东汉将领。从骑都尉刘张击车师有功,迁戊己校尉,后驻守疏勒,被匈奴围攻长达一年,突围后所部仅存十三人,迁长水校尉。

耿 秉:耿国子,东汉将领。性勇壮,有兵略,博通书记,习。初任驸马都尉,曾与窦固击败北匈奴于车师,升迁征西将军。后又与窦宪合兵四万六千骑,大败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被封美阳侯,任光禄勋。

耿 湋:唐代诗人,字洪源,河东人。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号大历十才子。湋诗不深琢削,而风格自胜。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耿 京:济南府(今山东省济南)人,南宋时抗金义军首领。1161年,与李铁枪等召集义军,攻克莱芜,拥众至二十五万,称天平节度使。后被叛将所杀。

耿 飚:高级指挥员。湖南省醴陵严家冲人。参加太原、平津、宁夏等战役。1950年初调外交部工作,曾先后任中国驻瑞典、丹麦、芬兰、、缅甸、等国大使和外交部副部长。1970年底任部长。1978年起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秘书长,国防部部长,国务委员。是中共第九~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主任委员。1982、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著有《耿飚回忆录》。

耿寿昌:西汉理财家、历算家。宣帝时,任大司农中丞,曾建议在西北各郡设置常平仓(即谷贱增价收进,贵时减价卖出),以利农业。后封关内侯。精通数学。对天文历法亦有研究,曾以铜铸浑天仪观测天象。所著皆佚。

耿奉训:元代良吏,天历初知荆门,善决狱,有循声。岁饥,出俸资募富商米,活饥民五万余。

耿炳文:濠州(今安徽省凤阳)人,明初将领。少从朱元璋起兵,后袭父职统兵,与张士诚相抗十年,及张士诚亡,进大督府佥事。从征中原,克山东,定陕西,因功封长兴侯。燕王起兵,其统兵北伐失败。燕王即位后,自杀。

耿再成:凤阳府五河(今属安徽省)人,明初将领,从朱元璋起兵,征战有功,历升枢密院判官。后留守处训,被叛将苗帅李?之所杀。

耿定向:黄安(今湖北红安)人,明朝理学家。嘉靖进士,擢御史。万历年间,累官至户部尚书。他以王守仁之学为本,与李贽相违。有《耿子庸言》、《耿天台文集》。

耿仲明:辽东盖州人,清初藩王。初为明将,降清后封怀顺王。从征朝鲜及我国东北。入关后,随多铎沿河南、陕西追剿农民起义军,转攻湖广等地。后改封靖南王。后因部下触犯刑律,惧罪自杀。

耿继茂:耿仲明长子,袭爵靖南王。自幼随父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尤其在平定福建,打击郑经的厦门根据地时居功至伟。

耿精忠:耿继茂子,清初藩王。康熙十三年他于福建起兵反清,自称兵马大元帅。后响应吴三桂叛乱。十五年,降清。三藩平定后,被处死。

耿世昌:山东烟台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1911年与陈雄等发动北京起义,失败后又发动直隶任邱起义,被推为总指挥。任丘城光复后,缴获了大量军械、粮草,收编了部分守军,起义军声威大振。耿世昌、靳广隆等抓紧战机,下各队义军头领研究制定了新的行动方案,准备西取。但因消息被汪精卫窃知,告之袁世凯。袁世凯急赴保定、令直隶总督阵夔龙从保定调两面三个营的淮军到任丘围剿起义军。经过一场激战,起义军众寡不敌众,耿世昌以及一百余名起义军多被淮军杀害。

耿幼麟:河北任县人。肆业于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经在冯玉祥部任团长、师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政府后勤部西北办事处主任、第三十军副军长,第九战区、六战区、一战区兵站总监部总监。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北平第五补给区中将司令。民国38年9月,受陆军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去台湾。1973年旅居美国。1981年定居北京。为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9月2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8岁。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高阳郡:本来是战国时期的高阳郡。北魏的时候设置青州高阳郡,在今天的山东省临淄一带。

扶风郡:汉武帝的时候设置右扶风。三国魏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北魏移治好畴(今陕西省乾县东)。

河东郡:秦朝初期设置河东郡。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

2、堂号

美阳堂、怀远堂:后汉耿秉,博晓书记,晓《司马兵法》。明帝拜为驸马都蔚。征伐匈奴,破车师,章帝时拜为辽渡将军。匈奴怀其恩信,又拜征西将军,北击匈奴,大破之。登燕然山,被封为美阳公。他死的时候,匈奴举国痛哭,甚至把头抢破,所以又叫怀远堂。

此外,耿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敬学堂”、“高阳堂”、“响山堂”、“礼让堂”等。

五、宗族特征

1、耿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2、耿姓人才济济。仅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就达六十四人,其中多叱咤风云的武将。

皇太极如何除掉三大贝勒独占八旗的

大聪七年(1633年)十月,原毛文龙部下明广鹿岛副将尚可喜派人来与后金约降。翌年正月,尚可喜携部下及眷属3500余人归顺。至此,毛文龙部下的势力大部分已归附后金。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率众归服,给后金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影响。皇太极把孔、耿的部队命名为“天佑军“,尚可喜的部队命名为“天助军“。而且规定了旗色,孔、耿部队的旗素为“白镶皂“,尚可喜部队的旗薰“于皂旗中用白圆心为饰“。后又规定孔、耿与八和硕贝勒同列一班,获得同八旗旗主一样的地位,实际上等于新设两旗汉军,孔、耿、尚为旗主。可以认为,“三顺王“来归,是皇太极编制汉军八旗之始,就在孔、耿归顺不久,即天聪七年(1633年)七月,皇太极令从满洲各旗抽取汉人,规定凡各户内有汉人十丁者,抽兵一人,共得1580人,,由汉官马光远统领,旗帜用黑色。

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皇太极将八旗中的汉军分为左右翼两旗,左翼旗以石廷柱为固山额真,右翼旗以马光远为固山额真 崇德四年(1639年),二旗扩编为四旗,每旗设牛录十八员,固山额真一员,梅勒章京二员,甲喇章京四员。四旗的固山额真是∶黄旗为马光远,白旗为石廷柱,红旗为王世选,蓝旗为巴颜。原汉军两旗旗帜都为元青色,分为四旗后,马光远旗为元青镶黄、有廷柱旗为元青镶白,王世选旗为元青镶红,巴颜旗为纯元青诗。

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根据形势的发展,汉军又由四旗扩编为八旗.以祖泽润、刘之源、吴守进、金砺、佟图赖、石廷柱、巴颜、墨尔根的侍卫李国翰八人分别为固山额真。以祖可法、张大猷、马光辉、祖泽洪、王国光、郭朝忠、孟乔芳、郎绍贞、裴国珍、屯泰、何济吉尔、金维城、祖泽远、刘仲金、张存仁、曹光弼等16 人为梅勒章京。其中祖泽润、祖可法、祖泽洪、祖泽远四人为祖大寿的子侄,张存仁、裴国珍等是祖大寿的部下,均为大凌河之役投后金的汉官,皇太极以这批人为骨干编入八旗汉军。同年八月,皇太极取得松锦大战的胜利后,已加封王爵的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等联名请求“以所部,随汉军旗下行走“皇太极允其请,“命归并汉军兵少之旗,一同行走“。孔有德归属汉军正红旗,耿仲明归属汉军镶蓝旗,尚可喜归属汉军正黄旗。至此,孔、耿、尚的部队归属于汉军建制。

为什么抗金名将孙元化被冤杀导致孔有德耿仲明投降后金

题主的无知,耿仲明和孔有德根本不是同一时期投降满清朝廷的。孔有德由于在山东闹兵变被迫出走降清的,这时大明帝国的皇帝?还是天启皇帝朱由校呢!天启五年山东兵变孔有德后来降清,直接导致了山东巡抚孙元化,事后被朝廷追究责任而被杀头的。耿仲明?则是毛文龙的部下,由于,毛文龙无罪而被袁崇焕所杀。他们觉得在明朝阵营里没有任何前途了才投靠了满清朝廷的。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耿仲明降清时?大明帝国的当家人已经换成崇祯皇帝朱由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