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是如何评价五星上将麦克阿瑟

美国人对麦克阿瑟的评价,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有争议,有讽刺,有猛烈的批评,有不受欢迎,也有英雄般的颂扬。但是,他创造了美国军队史上的多个最,也是事实:最年轻的西点军校校长、最年轻的将军、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等等。

1903年,麦克阿瑟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于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麦克阿瑟因为在一战中领导“彩虹师”,官至准将。但战争结束了,“彩虹师”要解散了。为了保住准将军衔,麦克阿瑟才十分不情愿地到西点军校任职。

当时西点军校面临自建校以来的最大危机,丑闻连连,有被取消或合并的危险。麦克阿瑟一上任,就雷厉风行地对西点军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无论是办校理念、课程设置、生源改革、品德教育、军事体育、技术更新等等,对西点后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他被认为是西点最伟大的校长之一,也是最伟大的西点人物之一。西点军校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就是他在任时确立的。他不但挽救了西点军校,还很快让西点军校再次成为名校。在西点军校当了3年校长后,麦克阿瑟被派到菲律宾。

由于在菲律宾的骚乱中处置得当,他于1925年升为少将,是美国最年轻的将军。以将军的身份,麦克阿瑟于1927年被选为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率队参加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28届夏季奥运会。

他像指挥战士一样指挥他的队员们,他的动员词是:“我们飞行3000多英里,不是为了优雅地输掉比赛”。那一年,美国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全民热爱运动的美国,热烈欢迎麦克阿瑟率队归来。

1930年当上美军最年轻的参谋长后,他开始注意公共关系,提升公众形象。这也为他招来了许多批评,有人讽刺他是美国军人中最伟大的演员。1941年,麦克阿瑟升为中将,任美军远东战区司令,常驻菲律宾。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又攻击了菲律宾。由于麦克阿瑟对局势的判断失误,措施不当,马尼拉沦陷。麦克阿瑟差点自杀,不得不逃到澳大利亚。他的军事声誉,降到谷底。另一件也令麦克阿瑟声誉受损的是,他接受了菲律宾总统奎松50万美元的战前服务报酬。

这虽然是合法的,获得报酬的不止麦克阿瑟一人,罗斯福总统与国防部高层也知道,但事情暴露出来后,还是引起了不小的批评浪潮。艾森豪威尔此时已是盟军欧洲战区的最高统帅,战前曾在麦克阿瑟手下当参谋长,奎松总统也给他发了一笔钱,被他拒绝。

但由于美国正式对日宣战,太平洋战场的重要性突显出来,麦克阿瑟不降反升,于1942年12月成为上将,任盟军远东战区最高统帅,总揽整个指挥权。朝鲜战争期间,他又被任命为联合国军最高统帅。但因与杜鲁门政府产生巨大分歧,他于1951年被解除一切职务。

当他乘坐的飞机在旧金山降落时,他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人们为他举行了游行。4月19日,他在国会发表演讲,公开表达他对杜鲁门政府韩战和亚洲政策的不满。演讲过程中,他被喝彩声和鼓掌声打断了50次。

其中“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成为了名句,感动了当时和后世的无数人。麦克阿瑟有一个总统梦,打算竞选总统。刚开始时他的竞选演说还颇受欢迎,但是听众越来越少,支持者也越来越少。最后,他连党内提名都没有获得。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是怎样被解职的为什么

麦克阿瑟被解职的方式,绝对是一个将军的奇耻大辱。

1951年4月11日,尚在朝鲜战场前线指挥的麦克阿瑟居然在收音机里听到自己被解职的消息,瞬时间整个会议室陷入了一片死寂。这位70岁的老人不可思议地环顾四周,他倔强地认为是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可是看着身边人同样一脸震惊的表情,他失望地垂下了头颅。

这一切真是讽刺。真正让麦克阿瑟感到失望的,绝对不仅仅是自己被解职,还要有个更加重要的原因:杜鲁门居然在毫无预示的情况下,免除了他联合国军总司令、驻日盟军最高司令等所有职务,一生传奇的五星上将居然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变成了一个普通老人、“光杆司令”。

在美国的军界中,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政府不会突然解除高级军官的职务,而是采用比较柔和的方法,让他们自己申请辞职,这样既保全了军官的脸面、又维护了政府惜才爱才的形象。

可是这次杜鲁门发了狠,老将军的面子、政府的形象他一概不顾,唯一想要的就是让麦克阿瑟赶紧下台。在没有和麦克阿瑟做任何交涉的情况下,杜鲁门直接在媒体面前宣读了撤职命令,还安排电台进行不间断的循环广播。

仅仅是这样还不足以让杜鲁门泄愤,在命令下达的前一刻,他就安排专机飞往朝鲜,去“迎接”那位黯然伤神的老将军回国。麦克阿瑟抵达美国时恰好是深夜,因为事先已经封锁了消息,机场外没有任何人迎接、也没有任何告别仪式,在沙场驰骋50多年的老将就这样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从麦克阿瑟被解职的经过,我们嗅出了一丝逼人太甚的味道来,杜鲁门为什么表现得如此急迫呢?

如果麦克阿瑟没那么强势,或许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麦克阿瑟指挥美军在仁川胜利登陆之后,自信心立刻膨胀,此时他的征服目标已经不仅仅是北朝鲜,而是位于西北方向的东方大国。

任凭周恩来总理多次通过外交途径提出警告:“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麦克阿瑟把这些当成了耳旁风,当即组织美军展开了突袭战,先是跨过“三八线”、接着占领了平壤,最后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此时的麦克阿瑟已经不把任何对手放在眼里,志愿军入朝作战时,他居然给手下们打包票道:“小伙子们,我们能赶在圣诞节前回家”。真不知道我们是应该称赞他魄力惊人还是该唾弃他头脑简单,朝鲜人民军岂能和身经百战的三十万志愿军同日而语?

果然麦克阿瑟吃了大亏,志愿军通过第一次战役彻底粉碎了他圣诞节之前结束战争的美梦,朝鲜半岛的战事注定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可这样的结果与当时美国政府的预期不符合,杜鲁门一直认为苏联是最大的敌人,这也就注定欧洲才是他们的主阵地,朝鲜战争只不过是个小插曲,为了拉住麦克阿瑟这只脱缰的野马,让他认清楚大局,杜鲁门决定与他进行一场会晤。

杜鲁门低估了麦克阿瑟的倔强。美国总统是全军的最高统帅,所有将军必须对他唯命是从,可麦克阿瑟接到回国的诏令之后,居然直接甩出两个字:“没空”。好在杜鲁门懂得顾全大局,毕竟自己也算是晚辈,迁就一下长辈也没什么不妥,所以他选定太平洋中部的威克岛作为会晤地点。

面对姗姗来迟且一脸傲意的麦克阿瑟,杜鲁门强挤着笑意握手,他表达得非常明白,朝鲜战争必须是一场“有限的战争”,这样政府才能抽出力量维护在欧洲的势力。可一意孤行的麦克阿瑟怎肯顺从,从威克岛会晤之后,麦克阿瑟又与志愿军打了三次战役,最终被迫退回了“三八线”以南。

此时,麦克阿瑟做了两件事让杜鲁门十分恼火。

第一件事发生在1951年3月24日,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激战正酣,麦克阿瑟居然发布声明称:“一旦美国的军事行动扩大至中国沿海及内陆地区,中国军队将不堪一击”。杜鲁门让他打一场“有限的战争”,意思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结束战争,可麦克阿瑟却反其道而行之,一门心思地想要扩大战局。

美国高层立刻炸开了锅,国务卿艾奇逊和参联会主席布莱德雷跳出来,指责此举是蓄意破坏政府政策,麦克阿瑟在国内彻底失去了支持。

第二件事发生在1951年4月11日,也就是麦克阿瑟被解职的当天,可能是被战场上的连连失利刺激了神经,他居然向国会申请对我国东北境内实施核打击。要知道当时世界上拥有核武器的只有美国和苏联,而两者又是两大阵营的带头人,彼此之间相互牵制。如果此时动用核武器,苏联怎会坐视不理?一场局部战争将会瞬间发酵为世界大战,杜鲁门担不起这个风险。

面对咄咄逼人的麦克阿瑟,杜鲁门最终下定了决心,不把他替换掉,美国将在朝鲜战场上被拖垮,于是他一纸令状,把麦克阿瑟一撸到底。

麦克阿瑟被解职,暴露的是美国文武之争。

文官执政一直是美国的国策,而军人出身的麦克阿瑟一直以身犯险,企图左右政府的态度。

1950年6月26日,美军就利用空军优势协助韩国军队作战,直到7月5日才开始正式入朝作战。在这期间,杜鲁门就一再强调此次目的是击退北朝鲜军队,而不是深入追击。可是麦克阿瑟一句话就推翻了总统的命令,他认为仅仅是击退北朝鲜军队治标不治本,彻底消灭才是一劳永逸的方法,占领全朝鲜才是目的。

为了让杜鲁门接受建议,麦克阿瑟洋洋洒洒写了封一千多字的文件,要求美军能够随时越过“三八线”,那样才能抓住战场主动权,之后是接着进行武装施压还是进行政治谈判,都是自己说了算。这一次文官代表杜鲁门选择了妥协,允许美军越过“三八线”,但要和中苏边境保持距离。

可是有了第一次拖妥协,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接下来逼近鸭绿江、威克岛会晤、企图扩大朝鲜战局,杜鲁门都被牵着鼻子走,而麦克阿瑟也很享受“制服”总统的感觉。可是后来他玩脱了,居然想要忽悠杜鲁门动用核武器,最终触犯了众怒。

所以杜鲁门便拿麦克阿瑟开刀,让武官集团明白手伸得太长是什么下场。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为什么说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抗美援朝是一场意志的较量,是世界最古老的农耕文明对世界最强工业国不屈的抗争,一百多万参战的志愿军将士,近二十万人失踪和阵亡,另外还有两万余人被俘。在后世看来只要敢于上前线不是主动投敌的人都应该是人民英雄!一仗打出了七十年的和平!美国佬的钢铁洪流在这场战争中完败于我中华民族的钢铁意志,在我英勇的志愿军面前美国佬也只能凋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