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天下之茶闽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北苑贡茶为何能成贵族珍品
  • 为什么宋代古瓷都是如冰似玉的釉面
  • 元青花可望而不可及,退而求次之在明清青花里,哪个阶段的最有收藏价值
  • 当代95后年轻人学什么手艺能过的好
  • 宋代五大名窑是哪五大中国古代有哪几种瓷
  • “雨过天青”的柴窑瓷器在古书记载中长什么样
  • 清朝瓷器有多少年历史了
  • 蟋蟀盆名家列表
  • 景德镇有哪些历史人物
  • 宣德青花与成化五彩,你最喜欢哪种

“天下之茶闽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北苑贡茶为何能成贵族珍品

北苑贡茶在宋代名冠天下的原因首先得益于北苑贡茶产地的独特地理优势,有着适宜茶叶生产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其次,在贡茶的制作上不断创新,形成了斗茶品茗艺术,将茶饮艺术化并升华到高雅的精神境界,文人墨客的诗文歌咏和独到的茶学论著不断推高北苑贡茶的知名度;最后,宋代的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君王对享乐主义的鼓励使奢靡之风盛行,北苑贡茶成了达官贵族们显示身份和享乐的奢侈品牌。

为什么宋代古瓷都是如冰似玉的釉面

唐代以前中国瓷器生产中所施的釉料是石灰釉,石灰釉的釉质相比较来说还是比较稀,粘度不高,一般较为透明,这是石灰釉的特点。在施釉时一般只给器物施一层釉,重复使用基本无法完成,这样也就烧不出厚釉的瓷器产品。再由于釉质较稀,釉质较透明,釉是在氧化焰的气氛中一次性烧造成功,玻璃光泽较强。同宋代的厚釉温润的瓷质有着明显的不同。宋代瓷器整体釉质,同唐代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唐代瓷器的釉质是一个釉质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釉料主要以石灰釉为主,但也有一些窑口使用了新的配方,如秘色瓷、邢窑瓷等,从釉质的厚度温润程度来看,极有可能就已经使用了新的釉质配方一一石灰碱釉。

r宋代瓷器釉质主要是石灰碱釉,石灰碱釉的釉质成分在石灰釉的基础上加入了碱性物质。清代著名陶瓷学家朱琰在《陶说》中记载,“釉无灰不成,以青白石与凤尾草制炼,用水陶洗而成”。这种青白石就是石灰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氧化钙,还有少量磷酸钙等加入凤尾草烧成的草木灰,这样就制成了釉,《陶说》中的釉与宋代的釉基本上是一致的,也是宋代制瓷中釉料配置的技术传承。

石灰碱釉的特点是:石灰碱釉粘度高,稠性较强,呈乳浊半透明,由于粘度强,这样在使用过程中釉质不容易流淌。使得釉面光滑温润,会产生一种温润如玉般的釉质感。

这在五大名瓷中汝、官、哥、定、钧和耀州、景德镇窑都有体现。下面我们以汝窑为例,汝窑可谓是宋代宫廷用瓷的代表产品。

许多古文献都有记载和论述。象顾文荐的《负喧杂录》,叶寘的《坦斋笔衡》,周辉的《清波杂志》,都有关于汝窑釉的论述,“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这说明了汝窑釉料的配制不同于一般瓷器的釉料,是加入了玛瑙粉,这样就使得釉面光润如玉,已达到玉质的感觉,同时,釉面的颜色也通过合理的配比。烧出了天青釉、月白釉等较为人们欣赏和带给人们美好视觉感受的釉色。

这件汝窑天青釉奁(樽)。造型优美,是青如天的天青色。天青是蔚蓝的色彩,给人一种雨过天晴的感受,从而也会感受一种如玉般的温润,这种感受正是中国人的一种美的视觉体验。

这件天青釉樽(奁)的釉色,其天青色光较为柔和,釉面温润,釉质肥厚,周身开细小的开片,如哥釉的百圾粹一般,这件作品从整体的设计完全同古代的青铜奁造型一致,是为宋代宫廷祭祀所用,而从型制到釉质都要求的很高,不惜花费昂贵的成本,而达到宫廷用瓷的要求。

官窑的水平当然更是精益求精,以南宋修内司官窑来看,我们只需从这件官窑胆瓶,就可以感受到它的厚重以及极富创造力和感染力的开片花纹,釉质的厚实,细腻程度以博得宫廷的青睐,它的开片以极富艺术感染力的金丝铁线来表达。釉面的富丽堂皇,以造型中线条之美来带动开片纹路的秀美,但这种优美的开片是需要厚实的釉质才能形成,这样就需要在釉料的配制上更注重釉质的稠粘度。

‘龙泉窑的釉质和官窑的釉质有所不同,虽然龙泉窑也在南宋时有烧造官窑的历史,但龙泉窑最大的特点是釉面的光洁度较为明亮,釉质也较厚,从文献资料和实物标本来看,有施两层、三层的釉,而且在釉色上,龙泉窑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对其釉料进行调配,从而烧成了粉青釉和梅子青釉,并有黄釉、青褐釉、青黄釉的产品。

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出龙泉青瓷的釉质肥厚而光亮照人,具有极强的釉面光泽,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充满莹润,犹如一汪清澈的湖水明亮透彻,这是南宋时期较有代表性的瓷器了。当时在国内的销售量很大,同时也是南宋时期主要出口产品,很受东南亚及西亚一些国家的喜爱。

宋代瓷器釉质的美,不仅仅釉的颜色、开片,还有五彩斑斓的釉内铜红釉的创造成功,那就是我们要提到的钧釉瓷。

/钧瓷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占据的地位是很大的,不管是民间还是宫廷,对于钧釉瓷都有一种很深的情节,民间一句古谚语,“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一片都很难得到,可见其珍贵的程度。

从今天的收藏、考古发掘来看,这种说法可能是不太准确,因为,从出土情况来看钧瓷的烧造规模很大,大约有近几十个窑口,从北宋到金、元烧造了近三百年的时间,可想而知其烧瓷的产量有多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一说,“难得一片”呢?这就是关键的问题所在,据本人推测这种谚语也好、传说也好,应该是较符合实际的,我认为它是指钧窑产品中的铜红釉,大家记住是铜红釉。钧窑能烧成这种釉是特别难的。

钧窑中的铜红,最早借鉴了唐代的鲁山花釉和长沙窑铜红釉烧造的经验,或者说继承了这种配釉方式。再加上科学的烧瓷技术,将铜红釉钧瓷的烧制成功,“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彩瓷就这样形成了。

钧窑窑变的形成是很难掌握的,铜元素在高温下是不稳定的,要想烧造成绚丽明亮的色彩,不但要掌握釉料的配比,还要调制釉的稠粘度,这是入窑前所要掌握的硬性技术。入窑后更要对窑温的温度把握好。速烧多长时间,也就是明火烧后多少个时辰,然后,再封炉还原。

先从这件海棠洗的造型来看,就相当的漂亮,海棠花瓣的叶脉叶片 ,曲折浑圆的弧形,花瓣的花叶间突出,与叶片形成一种弯曲有度的弧线美,下面三足犹如叶辦的蒂结,衬托了海棠花的富堂皇,雍容华贵。这件洗的釉质肥厚,釉面莹润。紫红色釉面呈现了洗的高贵尔雅。

我们不难想象在八百多年前的宋代它是何等的高大上,民间有谁敢用这样的瓷器呢?民间能有一片,那也是同皇家有一定的关系,平民之中、商贾之家,纵有千万家财也很难想象能拥有这么一件这样珍贵的瓷器。

钧窑窑变釉的是宋代烧瓷技术的一种改革和技术创新。同时期的景德镇青白瓷也是宋代瓷器中的又一出类拔萃的品种,其影响力也是其是极大的。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主要以景德镇湖田窑为中心,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形成了庞大的瓷窑体系,它是青中带白,白中泛青的釉色,再加之浑厚的釉质,晶莹剔透的胎体也达到了和田玉所拥有的一些特性,因此被当时冠以“饶玉”的美名。同时,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也被称为“影青或者映青、隐青”有这样的称谓,是因为什么呢?这也说明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瓷质的胎、釉、色,已经达到超乎想象的透彻精美。

由于釉质的浑厚而且透彻,这时期已经能够烧出几乎脱胎的瓷器,大家知道脱胎器是因为什么脱胎呢?

脱胎器在几百年前只有景德镇窑才能烧制出来,器物在制胎施釉的过程中,先塑造型制,胎体拉坯较薄,随后晾干和烧成素,施一层厚釉入窑烧造,烧造的过程中胎和釉完全融合成一体。你无法看到瓷器的胎和釉的分离层,在灯光下十分通透光莹完全可以映照下来,这在两宋时期已经达到这种水平。

同时,我们称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为影青、映青、隐青,也就是这些因素而称谓起来的。从景德镇影青的烧造水平,我们可以看出宋代景德镇瓷器釉质的水平,这种釉质在中国陶瓷史上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宋代陶瓷釉质具有突出的时代贡献。这是陶瓷史上单色釉的巅峰时代,下面我们再了解一类独特的黑釉瓷。

黑釉瓷的发展,在宋代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的时期,主要是以建州的建盏而闻名于世,同时期的吉州、磁州窑系,也都受到它的影响,但也不乏有些较为特殊的类型出现,如磁州窑中的黑釉花口瓶,吉州窑的剪纸贴花工艺等,这些品类都是宋代黑釉的代表性作品。

那么,我们下面探讨一下具有代表性的建窑产品。建窑的釉质一般是较厚实的,有些人认为它是一次性蘸釉入窑烧成的。其实不然,建窑的施釉同同其他名窑产品的施釉,有着同样的方式,基本都施两层釉,也就是二次施釉的方式,这在建窑盏和吉州窑产品中普遍使用,大家知道,建窑盏中的曜变釉、兔毫釉、油滴釉等都相当的肥厚,而且有的残件中,还可看出二次施釉的夹层清晰可见。宋代瓷器釉面的艺术性装饰,从汝窑天青色的秀丽,月白色的恬静,官窑、哥窑迷人的纹理,钧瓷釉的炫丽多彩红紫斑斓;龙泉窑的青翠欲滴、清澈明亮,以及景德镇青白瓷透影如玉般的娇美,还有建窑瓷,深邃的幽静以及炫丽的曜变。所有这些都代表了宋代瓷釉装饰技术高超的艺术境界,创造了中国单色釉瓷辉煌的成就。

元青花可望而不可及,退而求次之在明清青花里,哪个阶段的最有收藏价值

不请自来

那个阶段的青花瓷器有收藏价值?

本人更看中明代的青花瓷。

由其是永乐青花瓷,其造型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

图案形式多种多样,无论粗笔写意,还是细笔描绘均清绣鲜明。

眙体细仔,型状规整,眙质纯正细腻,厚薄适中灵巧凝重。

釉料自然晕散、色彩雅致凝重鲜艳夺目、层次分明。

当代95后年轻人学什么手艺能过的好

这个问题提的好,它即是普遍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紧迫问题。

我认为95后的年轻人在学手艺上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

就是要牢固树立自立自强的思想理念,这个是做人做事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所有的想法都是空谈。试想一下,如果还处在一个自己娇惯自己的状态,又能学好什么呢?即使是学了又能如何呢?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啃老的社会,本来已成人的人还在自己把自己当孩子的大有人在,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孩子成长的畸形,如果连基本的自立自强都没有,一个畸形的人还能成就什么?和畸形的人研究学啥好岂不是在浪费资源。

所有说,在弄明白学什么手艺好之前,先要搞清楚是不是具备了自立自强的品质,是不是孺子可教,否则就是在浪费时间,白毫时光,即不利人也不利己。

无数活生生的现实都这证明了这一点,君不见有多少80后,95后都已成年的人,学无所成,学而无用,不是知识无用,而是人的高不成低不就;而是人的不肯吃苦,总想不劳而获的思想在作怪;而是人的任性和自以为是。如果人的问题没有解决,手艺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君不见,现在社会上的年轻人学啥啥不行,干啥啥不行,说啥啥不听的举不胜数,为什么?说大点的是时代的产物,说小点的就是有智慧的父母还是太少啦,把本该放飞的风筝,总拽在手里,害了孩子郁闷了自己。

两个基本点

一是,学你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可以选择,首先要学你感兴趣的手艺,起码比较感兴趣,这对于自身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如果没有长远想法和眼光,学啥手艺都是手艺,都不是坏事。

二是,学你能做好的。学习是为了应用,如果只是满足于学习了,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那也是白学。所以,学习之前,要正确评估自己,是否能学好,是否能用好。

最后一点

就是,年轻人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勇于参加社会实践,闭门造车是没有前景的。只有实践才是最好的判官,才是检验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有实践才能给予你最理想的出路和未来。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大,再捎带一句,最好的课堂是社会大课堂,没有走进社会大课堂就没有成熟的人生;最好的教育就是断奶断粮,没有断奶断粮就很难有人生的辉煌。

宋代五大名窑是哪五大中国古代有哪几种瓷

除了五大窑汝、官、钧、哥、定,还有耀、磁、景、称八大名窑~还有一个被历史遗忘的建窑

八大名窑是传统陶瓷烧制工艺中的艺术珍品,劳动人民生产的瓷器,继唐代南青北白的格局确定之后,到了宋代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窑口繁多,新的品类也不断出现,最终,在众多的窑口中,八大窑系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貌,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这八大名窑分别是:汝窑、耀州窑、官窑、定窑、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和哥窑。

八大名窑

磁州窑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是中国著名的民间陶瓷窑系,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彭城和磁县等地,是北方陶瓷的代表。

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磁州窑是宋代成就突出,富有民间特色的瓷窑。

磁州窑的釉色较为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尤以白釉最为出名.在装饰上主要采用黑白对比的方法,其中以画花,剔花及珍珠地最为盛行.画花系以当地所产的花斑石为绘料,在白色的釉地上画出黑色的花纹,其纹饰多以枝叶并茂的折枝花和生动多姿的鱼间窑以独特的创造性,一改宋代以前我国南青北白的单色装饰方式,开创白地黑花釉下彩绘陶瓷制品的装饰先河。并创造一系列的装饰纹式的格律。在色釉基础上,又创造了在已烧制的白瓷表面加彩,二次烧烤成色的世界上最早的釉上彩绘宋“红绿彩“。单以上两项技术成果与艺术成就,已确立了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赋予创造性的磁州窑匠,在宋、金、元时代共创造了三十多种装饰陶瓷技法,如:“白地刻划“、“铁锈花“、“珍珠地“、“白地褐彩“、“白剔花“、“黑釉剔花“、“芘纹刻划“等等。简直可以说集陶瓷装饰方法之大成,影响着后世。特别是黑绘白地黑花寥寥数笔写出个图形,生动无比。形成了独特的有规无束刚劲豪放,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在表现题材上,世俗所见、花鸟鱼虫、龙凤鹿马、市侩景物、童叟仕宦、诗歌词赋、儿歌词曲无所不绘,真可谓是一部历史民俗图象。

磁州窑系庞大黄河南北均有此类风格制品,清末民初,此窑大量生产青花制品,覆盖华北华南广大地区,兰花花碗、盘等用品。代表民间青花的盛世。现代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瓷区之一,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使用价值。

历史

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

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是宋代北方地区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

到了元代,彭城地区的磁州窑又掀起了一个制瓷高潮,除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大型器物的生产也增多。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大、圆浑,纹饰主要有云龙、云风、云雁和鱼藻纹等。1973年,在彭城大路沟曾出土有“大元国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并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鱼藻盆残片。其型制、装饰风格与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鱼藻盆极为相似。一直以来,在彭城的旧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规模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元代瓷器、瓷片。

明代彭城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并在彭城设置了官窑,在磁州南关设立了存放官家酒坛的仓库——“官坛厂”,以备顺滏阳河舟运入京。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北方瓷都。

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窑又进入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窑场增多,窑型改大,品种增多,产量增大,日用瓷覆盖民间市场。《磁州志》记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民间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清未由于“洋瓷”的大批调入,致使磁州窑生产下降,品种锐减,传统的艺术风格渐趋没落,彭城镇仅剩缸磁窑130等座,瓷业工人千余名。

工艺

磁州窑的胎体使用的是当地一种比较特殊的高岭土,结构较疏松,淘炼不细,颗粒粗,常有未烧透的孔隙和铁质斑点,含铝量较高,另外原料中含量铁、钛等着色杂质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长石等。磁州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器物拿在手里感觉不是很重,而民国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坚硬偏厚重。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也丰富多样,有雕塑、拉坯、盘条、印坯等技法。

金代山西磁州窑的胎

磁州窑还往往使用化妆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妆土最早为白色优质瓷土制成的泥浆,是为了适应粗瓷细作,掩饰胎体表面的凹凸不平,从而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后又出现了有色化妆土。从馆藏陶瓷枕来看,白釉黑花卧女枕,其赭黄色衣衫即施了一层赭黄色化妆土,上绘黑花,再施透明釉烧制而成。白釉剔花婴戏莲纹枕是在较厚的化妆土上进行剔刻,再剔去纹饰外的化妆土,亦是化妆土艺术的变化。珍珠地划花枕,亦先施较厚的白色化妆土,经刻划纹饰、戳印珍珠地后,又在纹饰内着一层色粉,(有的不着色粉)用力蹭擦,使花纹、珍珠地的凹处着满色粉,施釉烧好之后,纹饰内呈褐红色,非常漂亮。磁州窑巧妙利用化妆土,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化妆土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并达到了高超的水平。烧制方法,多采用匣钵装烧,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器内一般多挂釉。碗、盘一类采用叠烧法,器内留有五个条形支烧痕。瓶、罐的圈足及枕的底部往往露胎无釉。白釉多是白中泛黄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质感,釉层也不是很厚,没有肥润感及垂釉现象,不太透明匀净,釉面光泽感不是很强,常见有细碎开片。这时期还烧造黑釉、绿釉、黄釉、酱釉及孔雀蓝釉、红釉、三彩。另外在白瓷基础上烧出釉下彩绘,如: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划花填绿彩、白釉釉下酱彩、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白釉红绿黄黑彩等。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观台镇与峰峰矿区的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以黑釉剔花瓷和铁锈花瓷著名,黑釉剔花瓷是在上有黑釉的瓷胎上剔刻纹饰,将纹饰以外的黑釉剔去,留出原始白地,烧成后黑白对比分明,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装饰效果。

定窑

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定窑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助以剔花、堆花,各得其趣。定窑以白色为多,之外有红、黑、紫、绿诸色。

官窑

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官窑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它无精美的雕饰以哗众,也无艳彩涂绘以媚人,唯以古朴庄重的造型、莹润如玉的釉色、鳞鳞如波的纹片协同紫口铁足之美,形成了和谐优美、神完气足的艺术珍品。

景德镇窑

景德镇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称名冠天下,并创造了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玲珑、高温色釉等精巧绝伦的名瓷。

汝窑

汝瓷雄居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之首,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传世品仅有60余件。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哥窑

哥窑器物胎色较深,胎质细腻,足边及口沿釉薄处也可见深色胎,制作工艺精湛,装烧方法亦采用支钉支烧或垫烧,一些盘炉器物的足底有极为规整的圆形支烧痕。釉色以青灰、米黄为多,釉质肥润,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纹分两种,一种开较大的黑色片纹,另一种是在黑色片纹中又开细小的黄色片纹,俗称“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钧窑

钧瓷以釉色窑变见长,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双”的特点。同样的釉色,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成后,每件瓷器呈色不一样,并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

耀州窑

耀州窑瓷以刀代笔的刻花装饰最为精湛,运刀挥洒如行云,刀下线条如流水,讲究一气呵成,刻成后纹饰奔放遒劲,线条活泼流畅,立体感极强,再施以透明的青绿色釉,烧成后更显器物淡雅秀丽,格调高峻。装饰技法以刻、印、划、雕、堆、镂空为主。

建窑建盏,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

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而器物口沿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建窑黑瓷的胎质基本特征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

建盏产自福建省建阳区

历史渊源

宋朝,建窑史生产建盏,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称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建盏

20世纪80年代,建盏工艺得以恢复。

“雨过天青”的柴窑瓷器在古书记载中长什么样

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这是乾隆皇帝《咏柴窑如意枕》的诗,乾隆皇帝应该收藏了柴窑的如意枕。柴窑是后周周世宗的御窑,当时没有这个称呼,是后人给出的。根据流传说法,周世宗柴荣要求御窑的工匠按照他的御批: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是指刚刚下过雨后的青天颜色作为陶瓷的颜色,这里也显示了周世宗对美好将来的寓意,雨后天空的颜色天青色现在我们用天蓝色来表示。(天青色汝窑水仙盆)

小提示:中国自唐朝开始崇尚瓷器,到五代时期出现了柴窑,以后才有了汝、官、哥、定等瓷器,柴窑被称为诸窑之冠。

柴窑在哪里?烧制的要求如何?

明朝洪武年间,曹昭的著作《格古要论》中有古瓷器论一篇,是我国研究古代陶瓷的重要文献著作。明代中期时王佐对他的著作进行了增补,改名为《新格古要论》,在这本书的里详细介绍了柴窑烧制的地点:

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

非常明确的说了柴窑的地址在河南郑州,介绍了柴窑瓷器的特征,并且说明朝初期那个时候的柴窑瓷器已经非常少见了。(官窑碗底部)

在流传中,周世宗柴荣对御窑的瓷器制作有如下要求: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要求非常严格,烧造确实不易。(哥窑瓷器,故宫博物院收藏)

柴窑瓷器有流传后世吗?

周世宗在位时间较短,成完整器物的存世量非常少,加之千年的流传,存留在世的完整柴窑瓷器几乎没有了。

明朝时期的收藏大家们都以得到柴窑的碎片为荣,那是柴窑的碎片就等同于黄金,用黄金等物品将柴窑瓷器碎片装配起来。据史书记载,严嵩、严世蕃父子终生收集柴窑瓷器,这还是打着嘉靖皇帝的名号收集,总共收了十几件柴窑瓷器,真假情况还不清楚。

清朝时期专门有人对柴窑进行过辨别,底款上有“柴”字的瓷器并非柴窑出品,因为柴窑是宋朝时期为了辨别窑才给起了“柴窑”的名称,当时是御窑,可以想见清朝时期应该有仿制柴窑瓷器的情况出现了。(定窑瓷器,故宫博物院收藏)

清乾隆皇帝曾经写过几首关于柴窑瓷器的诗:《咏柴窑碗》、《咏柴窑枕》、《咏柴窑如意枕》。看来收藏大家乾隆得到的柴窑瓷器也就是那么几件了,无比珍贵。

中华民国时期赵汝珍曾经著有《古玩指南》一书,书中也没有记载民间有柴窑存世的情况,他认为只有在故宫里面有为数很少的藏品。民间流传,袁世凯的大管家郭宝昌(收藏大家)曾经以北京的一套房子和二十亩地换了一件柴窑瓷器,但是没有得到证实,具体是什么陶瓷器物未见流传。

收藏家马未都先生也曾经撰文说,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疑似收集到了柴窑瓷器的残片,不过后来找不到了!

现我国博物馆系统有几件疑似柴窑瓷器,但是专家们都没有断言是柴窑瓷器,现在流传于民间的柴窑瓷器大都是仿制品而已!

清朝瓷器有多少年历史了

清代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中心。在明未连年混战当中,景德镇也受到严重损坏,窑场凋零,匠人四散。直到清顺治十一年才恢复生产,景德镇复为御窑厂。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使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瓷器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从道光时起,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但是,也可以显现出古代人的那种大方,做事果断。

这一时期的产品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特征。胎体比较厚重,制作略显粗糙,一般底部斜削草率,还粘有砂粒。器物沿口部分施酱黄釉,深浅不一,呈黄褐色,为顺治时期的重要特征。顺冶一朝经历17年。顺冶朝的瓷器胎质,釉色,造型,纹饰,彩绘等各方面与崇祯瓷器相似。如胎体厚重,釉色白中略泛青,釉层较肥厚。形制古朴浑厚,彩绘浓重。既保留了明瓷特征,又有康熙瓷常见特点。有相当一部分顺冶器口部施深浅不一的酱黄釉。有人将其看作顺冶器的重要特征。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比前代还略有进步,所以有人认为清代的陶瓷,应从康熙时期开始计算。康熙一朝经历了61年。康熙朝的瓷器是清代景德镇瓷器的重点之一。无论从造型,品种,釉色彩绘诸方面,康熙制瓷都具有较高水平。从造型看,挺拨硬朗,雄奇魁伟者颇多。尤其是大件琢器,小件作品中,细巧秀丽者也不在小数。康熙官窑瓷的主要特色在于颜色釉方面。康熙早期以此为主。康熙晚期创烧了珐琅彩和粉彩。青花在早中晚期有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其中以“翠毛色”和“宝石蓝”为最隹。

这一时期在整个清代瓷器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康熙十七年,派内务府官员至景德镇,驻厂督造,并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呼官窑的先例,比如具有代表当时制瓷水平的“臧窑”、“郎窑”等。

康熙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普遍古拙,胎体比较厚重,同样大小的器物,要比清朝其它时期的器物要重些。较大型作品采用分段成型整体组合的技法,修胎工艺精细,交接处不留痕迹。

康熙五彩的主要颜色有红、黄、紫、绿、蓝、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绘精致;另一特征是在康熙后期的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轮廓勾出而不填彩。

模仿前代名瓷也是这一时期的生产特点。如在造型上模仿古代铜器,在风格特点上模仿各大名窑的釉色纹饰等。这种模仿,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多种颜色釉的出现,如“臧窑”出产的蛇皮绿、鳝鱼黄、吉翠、浇黄等等。

康熙四十四年,朗廷极任江西巡抚,兼管窑务,史称“郎窑”。在其任职期间,大力推动瓷器革新,豇豆红、郎窑红、胭脂红、祭红、洒蓝、瓜皮绿、孔雀蓝、豆青、金银釉等等花色品种纷纷出现,争奇斗艳。

珐琅彩、粉彩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发明。

珐琅彩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描绘人物服装或植物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调合的彩料渲染。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也称“软彩”。

康熙后期的瓷画风格多受当时著名画家“四王”的影响,装饰内容多为山水松石、古装人物、神仙罗汉、仕女美妇等等。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

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

雍正一朝经历13年。雍正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官窑瓷器品种十分丰富,产品烧造质量名列清瓷之冠。原因在于本朝出现了唐英那样优秀陶官。与康熙民窑相比,雍正民窑的传世品要小得多。但雍正民窑中有许多制作精良的瓷器。如“粉彩”“斗彩”“青花”“颜色釉”等。均有突出的作品,有的与官窑相差无几。雍正朝最名贵官窑珐琅彩瓷传世稀少。粉彩是本朝的主流,制作也为清瓷之冠。而斗彩的制作实际上比粉彩更胜一筹。康熙斗彩的五彩与青花拼逗制作。雍正斗彩用粉彩与青花结合,比康熙朝的作品更显精雅细腻。青花不是本朝官窑的拿手作品,但烧造量很大。以仿宣德青花为蓝本,运用“点”“染”“拓”等绘彩方法,把宣德的青花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仿作品乱真率为历朝之冠。而颜色釉中的仿官,仿汝,仿钧等釉色开创了清朝官窑仿制之先河,首次把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名品搬到本朝,予以精心摹仿,并结合本朝制作特色,书以本朝官款。雍正瓷器是清瓷中最细洁,最精致的。仿哥窑在雍正,乾隆朝十分流行。白哥窑(釉色较白)黄哥窑(釉色较黄)比青哥窑(釉色呈青灰色)的更受欢迊。青哥窑较为普通。雍正祭红釉瓷在清代祭红釉中质量最好,价格也最高。康熙,乾隆朝的祭红釉没有雍正朝的细洁,乾隆以后的就更粗糙了。祭红釉中,天球瓶较少,玉壶春瓶,胆瓶等较多。雍正朝的青花,粉彩为大烧造主流。粉彩以白地为主。少量作品上出现色地。青花以晕散的永乐,宣德风格为主,也有康熙风格和仿明晚期风格等。民窑青花也有以上几种风格。

其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气氛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 雍正六年唐英至景德镇御窑厂督导瓷器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

出之于康熙时期的茶叶末、铁锈花等铁结晶釉,在此时达到极盛。稍后,唐英所作的《陶成纪事》中,总结了景德镇御窑厂的主要工艺,列出五十七条之多。许多颜色釉也在这一时期成熟起来,如祭红、祭蓝、粉青等等。

雍正瓷器的款识,官窑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或方框竖写楷书款,珐琅彩器多署“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款。民窑署字较为草率,喜用吉语。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材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烧瓷水平又有所进步。 乾隆一朝经历61年。乾隆朝是瓷器烧造的集大成时期,也是清代景德镇达到极盛的时代。这一朝的官窑瓷以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而著称于世。由于乾隆元年至二十年,依然有唐英等卓越的督陶官和大批管理人才与能工巧匠。乾隆早期官窑瓷的烧造与雍正朝官窑的烧造水平几乎不相上下,如果不施款,很难区分前后。乾隆二十一年。唐英殁病,官窑质日益下降。从此官窑的烧造开始滑坡。乾隆民窑瓷的烧造与官窑瓷的烧造基本上是同步发展,尽管在质量上不能与严格监烧的官窑瓷相提并论,但有特色的作品时有涌现。不少作品不加细辩,难分是官窑还是民窑。从品种看,除了珐琅彩是官窑在宫廷加工烧制外,其佘品种也有仿制。当时有所谓的“官古瓷”和“假官古瓷”等品种。实即是民窑所烧的上等瓷器,这类作品不断在当地烧制。从整体看,他们的制作水平在官,民窑之间。是乾隆民窑的代表作品。乾隆朝景德镇瓷器最大的特点是集古代文玩的大成。凡古瓷中有的品种,本朝均有仿烧,而且质量高超而逼真。乾隆朝官窑瓷器中有些品种有时代早晚的区别。如青花,早朝器似雍正,以仿宣德点染晕散的作品为主。中晚期烧造的作品,色泽稳定,表现基调明快的风格。粉彩瓷中,色地粉彩器的制作多于白地粉彩器。

这一时期的产品从技术上讲虽精工细作,不惜工本,但从艺术格调上讲却显繁琐华缛,堆砌罗列,较前朝有衰退之迹象,成为清代制瓷业的一个转折点。

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华,一面吸收西方艺术。外观造型大部分比较规整,除常见器型外,出现了一些奇巧怪诞的物件,主要用于赏玩,被称作“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

此时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转心、转颈等技艺手段,制作工艺极其精致。象生瓷技术高超,仿木纹、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属器等等,几可乱真。这与当时制瓷艺人的高超技术密不可分,他们高度准确地掌握了釉料的配制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别的物质效果。

乾隆时期,粉彩完代取代了五彩,但产品质量不如前代。在粉彩器皿上讲究用镂空、堆塑的装饰手段,辅以“轧道工艺”和开光、剔刻等等。有署“古月轩”的珍贵瓷器,是以乾隆宫中古月轩命名的,从景德镇挑选制造精良的素胎进京,命内庭供奉绘画高手绘画,于京城设炉烘烤而成。 青花瓷器是我国古陶瓷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品种之一。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元代,成熟于明、清,并成为主流,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的高度发展时期,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各种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云集景德镇,形成该镇“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荣局面。体制上承袭明代,继续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烧制宫廷御用瓷,并实行官搭民烧的办法。

清代青花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最能代表景德镇制瓷工艺水平的仍然是官窑产品,品质精良,主要担负着朝廷陈设和生活用器及对内外赏赐和交换的需要。而民窑青花风格上则表现出自然、淳朴、流利,富于艺术气质。

乾隆一朝六十年(1736~1795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古铜器考》一书称赞当时的制瓷业是“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制瓷业集我国历朝名窑之大成,制做了许多精巧无比的瓷器。不仅官窑成就显著,民营窑场也兴旺发达。此时,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庞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烧造各种瓷器都在数十万以上,送入宫中。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形容当时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乾隆青花仍是当时瓷器生产的主流,承袭康熙、雍正青花的特点,并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提高,体现出在制作技巧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从工艺制作上看,其胎体的成型、青料的绘制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丝不苟,精工细做,精益求精。

通过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青花瓷器整理和研究,综合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

胎体洁白细腻,瓷质坚密,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釉面匀净,多数是青白釉,少量为粉白釉,光泽莹润。

二、青料

乾隆青花在清代素以“稳定、浑厚、沉着”而著称,使用国产上等浙料烧制。乾隆早期青花发色与雍正青花差别不大,许多青花瓷器的青料描绘上加重点染纹饰,有橘皮纹、晕散和黑色斑点,主要是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苏泥渤青”的艺术效果。乾隆中晚期青花发色同样浓重艳丽,但晕散现象逐渐减少。乾隆青花也有一些淡描或纯蓝色的以及浆胎青花,但数量不多。

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乾隆青花还派生出许多新品种,把原有的传统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如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胭脂彩、青花油红、青花斗彩、青花粉彩加金、青花描金、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哥釉青花、天蓝地青花、冬青釉青花、豆青地青花、哥釉青花加紫、冬青釉青花加紫、米色釉青花、蓝地青花加紫、蓝地白花、洒蓝地开光青花、仿木纹釉青花等。其中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红这三个品种传世较多。

三、造型

既有继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样,也有仿制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式样,仿古铜器式样,外销式样,还有创新式样,造型千姿百态,应有尽有。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瓷、陈设观赏瓷,文房用具等。整体讲究上下对称、规矩。由于创意追求精、奇、巧,所以浑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度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艺技巧上远远超过了康、雍青花。

四、纹饰

景德镇御窑厂多是按照朝廷送来的图样描绘,装饰风格以细致、繁缛、华丽为特色,反映民众生活内容的已少见。

乾隆青花最引人注目的是缠枝莲、云龙、八宝纹大量出现。另外还有:荷莲纹、三果图、勾莲、折技莲、把莲、缠枝牡丹、折枝桃、四季花卉、花蝶、花果、海石榴、九桃、云蝠、宝相花、朵花“寿”字、鱼藻、菊花蝴蝶、竹石、桃蝠、蕉叶、松竹梅、博古、梵文、诗句、过枝梅、鹊梅、鹭莲、芦雁、狮球纹、团鹤、穿花龙、穿花凤、穿花龙凤、松鼠葡萄纹等。

仿古铜器纹饰有:回纹、夔纹、兽面纹、饕餮纹等。多数是用在琢器上。

人物纹:有山水人物、柳下钓鱼、渔家乐、八仙过海、山水牧樵、人物楼阁、婴戏纹等。人物头部多采用渲染手法。

乾隆青花纹饰题材广泛,主要是以植物花卉为主,富丽繁密,细致精巧。每件器物都有多层图案装饰,有的多达数十层,无论是写意还是变形,都画工严整细腻,纹饰清晰,排列整齐,具有图案画的效果。另外,经常看到一些盘、碗采取里外绘画的装饰手法,如青花里博古外折枝花盘、青花里外缠枝牡丹花碗、里青花垂云团花外浅蓝地盘、里青花缠枝宝相花外霁蓝盘等,这种装饰手法在晚清瓷器中常出现。在乾隆青花的纹饰中,吉祥图案增多也是其特点之一,就是用各种动物或植物及物品的谐音,画出象征吉祥或祝福寓意的纹饰。如蝙蝠与“福”通,鱼与“余”通,松鹤表示长寿,鸳鸯表示成双成对等。可说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另外“山高水长”、“万寿无疆”等寓意长寿的文字也经常出现。

五、款识

乾隆青花多数是在器物底足内书写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极少见四字篆书款和楷书款。高足盘、高足碗、双连瓶一般是在足内写篆书六字横款。乾隆本朝官款字体紧凑工整,横平竖直,青花色调浓艳而又深沉,鉴别真假乾隆青花瓷器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制”字下半部的“凹”,一般呈“凹”样,即出头,这种写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仿明代款识有:“ 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

堂名款:比雍正青花的堂名款多。主要有“和晖堂制”、“旭华堂”、“百一山房”、“宁晋斋”、“澹宁斋”、“彩秀堂制”、“养和堂”、“彩华堂”、“浴砚书屋”、“志勤堂”、“庆目堂”、“忠信堂”、“彩润堂”等。堂名款主要书写在盘、碗、碟等小件器皿上。

乾隆青花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产生的影响都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嘉庆时期,国家太平,各行承袭旧制,不思进取。景德镇御窑厂已无督陶官,改由地方官员兼管,嘉庆后期开始,工艺日趋衰落,产品多显粗糙笨拙之象。 嘉庆一朝经历24年。景德镇制瓷已明显不如乾隆朝。本朝留存下来的嘉庆官窑传世品数量相对减少,而且制作质量不十分高。嘉庆朝早期官窑均落款“大清乾隆年制”。直至喜庆四年,乾隆“驾崩”。一切才从头开始。这是一种传说,嘉庆朝品种比前朝大大减少,各种品种风格基本与乾隆朝瓷器相似,创新之作极少.

除传统器型外,奇巧华丽的观赏品也逐渐减少,缺乏创新。帽筒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器型,鼻烟壶及文具在士大夫阶层广为流行。

此时珐琅彩已停烧,粉彩装饰盛行“百化不露地”的手法,也称“万花锦”。单色釉比以前也减少了一些品种,风格上与乾隆朝瓷器相同。 清朝统治,至十八世纪末叶明显开始走下坡路。道光时期的陶瓷业随着国势衰微,其生产规模也大大下降,产品质量亦不如从前。道光一朝经历30年。在清代景德镇瓷业历史上,道光朝经历了不少波折。道光二十年爆发“鸦片战争”。使景德镇瓷器业面临着潜在的战争威肋。御窑厂虽未停烧,但明显受到时局影响。道光二十年前后所烧的瓷器有明显的质量差别。无论是瓷器造型还是釉彩方面和制作方面,都有一种不尽人意的草率作风。不过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道光官窑依然有着其自身特色。同前朝嘉庆和以后几朝的作品综合比较,仍相当出色。不少作品甚至远胜过嘉庆朝瓷器。道光官窑分两种类型,一种六字款。“大清道光年制”。一种是“慎德堂制”款器。从制作品看,彩瓷质量高于颜色釉瓷器。这是因为颜色釉在嘉庆朝已趋衰落,此时已回天无力。而彩瓷则如终是乾,嘉以来主流产品。从工艺看彩瓷属于低温绘彩,相对易制作。因而理当然地优于颜色釉。青花瓷在青料呈色,绘画等方面依然保存着前朝风格。有些作品可与乾隆瓷并驾齐驱。从整体看,“慎德堂制”款器制作质量普通较高。所以“慎德堂制”官窑款似乎更值得后人珍视。本朝烧造了许多“嶰竹主人”款。少量为“嶰竹”款的瓷器,绝大多数的彩瓷制作质量上乘,是道光民窑中较高档的瓷器。从传世品种看,品种多于嘉庆朝品种。彩瓷(尤其是粉彩)。依然是道光朝官窑瓷器的主流。

道光瓷器的造型特点比较明显。一是外型比较笨拙,缺乏灵性;二是线型不够圆润,板滞生硬;三是足脊多不平整。装饰图案中的人物形象有形无神,构图零乱,线条纤弱。

但唯一例外的是“慎德堂”款的御用粉彩器皿,极为精美,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产品。“慎德堂”是道光皇帝的堂名,景德镇所产的器皿上以三字直款最为稀少,款多为抹红色,也有描金色,器皿多以折枝花为装饰。

咸丰时期,国力衰败之极,连年兵变,百业俱废。咸丰末年,又遭八国联军入侵,国家受到巨大损失,陶瓷业也难逃厄运,所以咸丰时期的传世精品很少。咸丰一朝经历10年。景德镇陷入战乱。咸丰初年,太平军在长江江西的广泛活动,使御窑场烧造的部分瓷器无法运出江西。咸丰五年,太平军石达开等在江西与清军作战。景德镇御窑厂在战乱中被迫停烧。传世的为咸丰景德镇官窑瓷应为咸丰五年前烧造。据清代有关档案记载,咸丰元年,二年,皇家所用官瓷均为单色釉祭器。三年至四年御窑厂恢复传统产品烧造。所以品种有青花,祭红,仿官,仿哥,天青釉等。传世的咸丰官窑瓷十分稀少。咸丰朝民窑传世品有款识的也十分少见。太平军曾一度占领景德镇,在瓷器写过“太平天国”年号。传世品中有过这样的瓷器。但制作粗俗,质量低下。从总体看,咸丰五年前所烧的瓷器有着清代中期瓷器特征。与嘉庆,道光瓷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咸丰五年后作品。则多带有一点同冶,光绪瓷器的味道。这一阶段,似乎可看成是清代中期与晚期瓷器的分野了。

这一时期的产品更加粗糙轻率,胎体厚重且疏松,表面施釉厚薄不一,还常出现桔皮状坑凹。造型笨拙最典型者数玉壶春瓶,腰腹粗大,颈部粗短,咸丰官窑瓷器款识为“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两行楷书,字体工整,字外无圈栏。

咸丰末年,景德镇官窑厂被损毁,陶瓷业被破坏无余,清代瓷业之败落,莫过于此。

同冶一朝经历了13年。经历了咸丰朝激烈的战乱之后,至同冶五年。景德镇御窑厂终于恢复了烧造。由于连年战事。当地窑业元气大伤。景德镇御窑厂官窑瓷器的烧造仅仅为勉强应付朝廷的一种公务。至于同冶民窑瓷,更是粗制滥造.仅仅维持着商品瓷的烧造质量.由于本朝官窑恢复于同冶五年,因而可以推断,传世同冶官窑瓷均为五年后产品.从咸丰五年至同冶五年,共历十年,经过这十年停烧,景德镇官窑瓷的制作风格起了较明显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同冶官窑瓷与以后的光绪,宣统瓷有许多相似之处,与道光,咸丰瓷共同越来越少.有明显的近代瓷特征.无论是青花,颜色釉,彩瓷看均与光绪,宣统瓷器接近.许多作品如不施款,难区分¨同¨,¨光¨.同冶朝民窑瓷器中,无款器占有一定比重.而篆款者几乎都为图章款.许多款识上未书¨大清¨二字.有的写成¨大清年制¨.有的人写干支款¨某某年制¨有人以为这类缺朝号者是同光间作品,同治朝品种蓝本与前朝相同.但质量继续下降.近代瓷特征明显。同治瓷器以承袭前朝为主,粉彩器以彩色为地,一般以淡黄、淡蓝、淡绿或淡紫为多见。“体和殿”款瓷器是为朝廷所造的陈设品,器型尚规整但略显呆板。

这一时期的装饰图案多采用吉祥纹样以及龙凤云鹤等,格调不高。

所谓“同光中兴”以后,社会局面有所稳定,陶瓷业也随之复兴,虽不及康乾旧貌,相对而言,在晚清时期也算是比较繁荣的时期了。光绪一朝经历34年。光绪朝距今仅100年多,光绪末年距今不足百年。这一时期烧造的瓷器数量很大,传世品也极为丰富,品种也十分丰富。其间有许多书本朝官款。有落慈禧寝宫“储秀宫”和“大雅斋”款的作品。由于光绪朝距今较近,传世瓷器的品种,数量均十分丰富,可以认为与传世的历朝历代官窑瓷相比。传世光绪官窑瓷器的数量可能最多。从制作的质量看,比同冶官窑瓷器略胜一筹。光绪朝景德镇民窑业是异常活跃。在一种崇古,仿古之风影响下,当地民窑中大量出现了仿明永乐,宣德,成化及后朝的仿品。清康熙,雍正,乾隆以后至嘉庆,道光等朝官窑瓷。许多仿品的乱真程度相当高。光绪朝瓷器与前朝基本相似。仍是以粉彩,青花为主流。

这个时期的产品基本上囊括了晚清以前所有的传统器型,同时亦有仿古亦有创新。如荷叶式盖罐,加铜质提梁的茶壶等器型都为新创。青花精品极少见,多数以色调浮浅暗晦为特点,使用一种“洋蓝”,虽鲜艳却不美观,发蓝紫色,用线软弱散乱。青花加紫的装饰手法比较多见。

为光绪朝慈禧御用制“大雅斋”款的官窑瓷器,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精品,画风细柔,图案精巧,往往有“永庆升平”、“天地一家春”、“永庆长春”等章,制品以豆青地黑线双勾花者最多,五彩器物也多见,所装饰内容多为牡丹、萱花、绣球之类。

宣统是清代最后一朝。 宣统一朝经历了4年。宣统朝距现代仅一步之遥。本朝烧造成量可能有限,品种也不多。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颜色釉器等。从传世品看。宣统官窑瓷烧造质量均较高,不管品种,样式,釉彩皆仿前朝。与光绪器基本相似,但同类作品制作比光绪器精细。宣统民窑瓷器在传世中出现较小,这并不是烧造少,本朝烧造仅3年。但距今时间近,损毁面不致太大。因而必有许多器物存世,由于许多的瓷器不落款,所以在鉴定中可能被划归光绪或民国.宣统朝瓷器无特别创新,但彩瓷新品种浅绛粉彩在光绪流行后,此时仍继续发展。还烧造了停烧已久的珐琅彩瓷器.光绪末年至宣统时期,景德镇按西方体制设立了陶瓷公司并设立分厂,研究新法,技术上有所提高,质量样式方面都有改良,但终因时局混乱、经费不足、支撑不了而归失败。

所以这一时期所留下的产品数量不多,至今而为稀品。

宣统瓷器量少,但比光绪要规整精细许多。其胎体选料上乘,胎壁轻薄均匀,坯釉结合好,烧结程度较高,叩击声音清脆。从技术角度而言,宣统瓷器的工艺水平较高,具有现代陶瓷工艺的特征。

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筹措资金,成立中国陶业学校,内设本科及艺徒二班,有目的有计划较为系统地培养专业陶瓷人材。此外,山东淄博、江苏宜兴、福建建阳、广东佛山、四川成都、河北彭城等地窑厂也都有产品面市,至民国时期继续烧造。

清朝出现了专门论述陶瓷、研究陶瓷的著作,比较有名的如朱琰《陶说》、蓝浦《景德镇陶录》、程哲《窑器说》、唐英《窑器肆考》、寂园《陶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等等。

蟋蟀盆名家列表

清人朱琰的《陶说》卷六“说器”介绍蟋蟀盆,作者说当时苏州制蟋蟀盆的名家是陆、邹两姓,其实应该是邹、莫两姓。中华书局点校本的《戒庵老人漫笔》,也把“出陆墓邹、莫二家”错误标点为“出陆墓、邹莫两家”,因为点校者不知道陆墓是个地名。陆墓在苏州城北,向以窑厂著名,先是蟋蟀盆,后来就是金砖,京师坛庙、宫殿建筑用的不少就是陆墓所出,故当地人自豪地称为“御窑”。邹氏大秀、小秀制盆,和后来的顾二娘琢砚一样,为人啧啧称道,并非她们的技艺特别超然独绝,而是因为她们是女子,也就被人独加青眼了。宣德盆的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不讲究,戗金也是附丽的装饰,即在盆的外壁绘以图案,嵌以金丝,自然更加精雅美观了。

历代蟋蟀盆名家一览表

明代:于淑宁、于瑞章、王同友、吴中高、邹奕菱、邹御臣、邹敬桥、邹亿清、曹惠章、曹念慈、曹习章。

明末清初:于玉章、于成章、于九皋、于有亮、于庭侯、王孙监、李公亮、李洪亮、李圣侯、李德茂、李东皋、李东旭、李圣明、邹宏发、邹振宗、邹显文、邹显明、邹元隆

清中前期:王南林、李东明、李南山、李季芳、李焕章、陈尚荣、邹维新、邹东帆、邹云亭、杨彭年、袁庭爵

清中后期:王锦荣、李锦堂、李锦山、李瑞森、李瑞荣、李正新、李云山、邹桂兴、邹顺兴、袁恒盛、袁鸿石、袁陶山、杨焕章、殷叙兴、殷聚兴

晚清:王永芳、王义兴、王云樵、王通和、朱协兴、朱公兴、许天顺、许元顺、许永顺、许瑞兴、许明发、袁万兴、陈顺兴、陈福宝、鲍茂生、曹元泰

晚清民国:王光盛、朱松亭、李万记、李介福、沈鸿兴、沈源兴、杨鸿兴、杨聚义、杨义兴、杨同兴、潘全记、潘顺兴

现代:袁中平、袁中华、苏晓红、沈世南、蒋泉林、袁永清、袁永明、许和尚、许小忠、沈水生、梁小龙、徐鸿江

景德镇有哪些历史人物

1、古代名人(16人):

赵慨 何稠 陶玉 霍仲初 周丹泉 崔国懋 昊十九 童宾 吴麂 藏应选 郎廷极 唐英 年希尧 朱琰 寂园叟 陈国治

2、清末浅绛派艺人(3人):

程门   金品卿   王少维

3、民国初年的新粉彩艺人(2人)

汪晓棠   潘陶宇

4、珠山八友(10人)

王琦   王大凡   何许人   徐仲南   邓碧珊   田鹤仙   程意亭   汪野亭   毕伯涛   刘雨岑

5、与八友齐名的青花艺人(1人)

王步(1896-1960年)

6、与八友同时或稍后的粉彩艺人(7人)

张志汤   方云峰   汪大沧   余翰青   张沛轩   汪小亭   程芸农

7、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其他名匠(10人)

王炳荣 王廷佑 李裕元 李之衡 鄢儒珍 黎勉亭 胡颜标 游长子 吴霭生 曾龙升

宣德青花与成化五彩,你最喜欢哪种

谢谢邀请!宣德青花与成化斗彩是中华瓷器史上的两座丰碑。成化五彩相对较少,也并不能自成一体。当然有时斗彩和五彩在有些瓷器和有些物件上也是很难分清的。

宣德青花在青花瓷的历史上到目前为止仍是不可企及的高峰。宣德青花发色青翠幽美,色根深入胎骨,表现形式多样,器型丰富多彩,款识纵横捭阖。

而成化斗彩划小巧纤丽,很多的物件器不盈握,但青花淡雅,彩色俊俏,秞上釉下相映成趣!素有“小器大样”和“成化无大器“之说。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根据各人的审美情趣,会有各有各的喜爱。但两者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宣德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