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铁铉与盛庸
  • 如何评价明朝两位猛将花云和铁铉
  • 你们了解明朝“铁铉画像破朱棣”吗这个计谋究竟高在何处
  • 明朝大将铁铉和朱能如何评价
  • 朱棣油炸铁铉,将景清剥皮,这是真实历史还是后人黑他
  • 马和在郑村坝之战中有何贡献他七下西洋,有没有寻建文帝朱允炆的说法
  • 铁铉是怎样从奸臣变成地方保护神的
  • 铁铉在靖难之役的表现是不是被夸大了
  • 铁铉为什么不学夏元吉
  • 朱棣为何要残忍的杀掉铁铉

如何评价铁铉与盛庸

咋说呢……这两个人都不是那种所谓的逆流而动的人,本来朱棣造反这个事儿也不是什么历史潮流或是必然趋势,毕竟千年来在我们这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土地上,王爷造反能成功的绝对属于历史的偶然事件。要说他们的悲剧或是荣光的根源都是朱元璋一时丧子之痛没想开,创造性的弄了个太孙朱允炆闹的。所以他们在历史中的所作所为,也无法从一个有历史高度的方式去说。

但是如果聚焦到个体上,还是很感人的。铁铉本来就是个文弱书生,却能在朝廷封的平叛统帅都闷头逃跑风声鹤唳的时候挺身而出,并且还耍诈使阴差点做掉朱棣本人,这份勇气,智谋,担当和这些背后反映的那份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抱负的执着,还是非常动人的。虽然那场战争并不涉及民族大义,也没有什么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也没有什么社会荣誉责任感,仅仅是王权背后泯灭人性的贪婪和对权力的迷恋,在那场战争中所有人只不过是权力游戏棋盘上的棋子,但铁铉他有一颗真正的勇敢的心,他的所作所为虽然不存在必然的历史意义,但就对他个人而言,不负此生。

盛庸是个武将,可以说是职业军人。战场上他做了一个职业军人该做的一切和能做的一切。奈何统帅无能,等到他正式出场的时候,大势已去了。他也在战场上得到了属于自己应得的那份来自对手的尊敬和认可后,选择了一个理性的军人都会选择的方式,那就是投降。投降并不一定是可耻的,有些时候明知道继续打下去除了徒增孤儿寡母,血肉横飞以外,再无任何意义的时候,投降是一种舍去自尊而保全苍生的伟大的事情,有时候投降要比战斗更需要勇气和智慧。盛庸做的很好,是一个充满理性的军人。至于此后他的人生结局,或许并不比被朱棣烹了的铁铉更好。终其一生,作为军人置身在权力的漩涡中,为皇权争夺卖命,为政治游戏牺牲,也真的印证了那句话,军人是政客们手中最好用也最难用的棋子。

这两个人都是那个专制君主时代下权力游戏中的悲情人物,但不必为他们悲伤,我猜他们临死之前,都是心中无憾的。一个实现了自己从小就认为是正确的忠孝仁义,一个置身过豪情男儿都能想过的金戈铁马。

不负此生,夫复何求?

如何评价明朝两位猛将花云和铁铉

元、明时花云、铁铉两位将军有其共同之处“忠义”,此二人不事二主。

花云元末濠州怀远(今属安徽)人。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投归朱元璋。以骁勇宿卫朱元璋左右,屡战有功。

下集庆(今江苏南京),升总管,充前部先锋。后以安远大将军守太平。

二十年,陈友谅舟师围城,城陷被杀。吴元年(公元1367年)追封东丘郡侯。

铁铉 明河南邓州人,字鼎石。元色目人后裔。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建文初为山东参政,奉命督饷。

燕师围济南,率众固守三月,擢山东布政使,进兵部尚书。

参与盛庸军务,于东昌之战中大败燕师。后兵溃被执,成祖即位,不屈死。

你们了解明朝“铁铉画像破朱棣”吗这个计谋究竟高在何处

铁铉河南邓州人,为大明布政使兵部尚书。为人刚正不阿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为一代贤臣良将。时正值李景隆兵败如山倒溃败到济南城中,指挥使盛庸为惊世骇俗的悍将,铁铉督运粮草而致,几人合谋退敌之策,思济南城高巨险兵多将广。乃齐心协力力战三个月,朱棣仍久攻不下。用?攻水淹仍崛立不倒,朱棣大怒令以百门大炮齐轰济南城,眼见城将不保,铁铉和盛庸以太祖画像立于城头,令朱棣和众将领大惊失色,心虚胆寒乃令停止攻城。万般无奈后退几里,但盛庸和铁铉商定于后半夜某一日大举进攻偷袭,导致了朱棣大败而归,退回了河北。后姚广孝指岀了症结所在,济南随是坚城高垒,但可以挠济南府而指导南京城,次年有大举进攻,对济南围而不打,一举攻下了南京城。朱棣继位后,济南城守将盛庸也停止了扺抗而投降了,朱棣对盛庸另眼相看,确对铁铉恨之入骨,铁铉玩世不恭心怀不轨。对成祖不敬,被成祖下令诛杀,儿女发配岭南,妻子儿媳及族女被充入宫中为奴隶,受尽折磨奇辱。

明朝大将铁铉和朱能如何评价

铁铉是文官,朱能是专业武将,但都是明朝初期的忠臣良将,忠于职守,尽忠报国。

01

铁铉:字鼎石,河南邓州人,建文帝时任山东参政、兵部尚书。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时,铁铉奉命督粮,李景隆兵败后,河北、山东各地纷纷归降朱棣,铁铉火速赶回济南,与济南都指挥盛庸死守城池。

铁铉防守的济南让朱棣也差点交代,迫使朱棣南下绕开济南,朱棣称帝后,再次派兵围攻济南,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

朱棣痛恨铁铉,所以严厉处置铁铉及其家人,但也欣赏铁铉对建文帝的忠义。

02

朱能:字士弘,安徽怀远人,燕王朱棣麾下大将,洪武二十七年承袭父职,担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

靖难之役,同张玉夺取北平九门,随后南下攻城掠地,朱棣称帝后位列靖难功臣第二,获封成国公,又兼任太子太傅。

永乐四年,朱能南征安南,病逝于军中,被追封为东平王。

在其位,谋其政,铁铉和朱能分属不同阵营,却都是忠心耿耿。

铁铉一阶文官,舍身取义,朱能本就武将,无畏对错。

朱棣油炸铁铉,将景清剥皮,这是真实历史还是后人黑他

铁铉和景清,都差一点成为朱棣的终结者。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率领的叛军攻入京师南京。皇帝朱允炆在奉天殿自焚殉国,大量忠于建文朝廷的文武官员们或自杀以殉,或坚持抗争。这些人事后都遭到了新皇帝朱棣的残酷清算,比如众所周知被“诛十族”的方孝孺。“诛十族”虽然是历史谣言,但是方孝孺的族人基本死绝那也是事实。

除此之外,还有两位宁死不屈的建文忠臣:铁铉和景清,传说中一个被油炸,一个被剥皮。朱棣虽然残酷,但是否真的残酷如斯呢?铁铉和景清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真正的死因又是如何的呢?

靖难剧照

铁铉:差一点成为朱棣的终结者

铁铉,河南邓州人(今属河南省邓州市),祖上为蒙古人西征之时从西域带回的色目人。后因其家族善于冶铁,遂以铁作为姓氏。

洪武年间铁铉成为了国子生,先是出任礼科给事中,随后又调都督府断事。给事中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断事官则负责军中的刑狱。从铁铉的两个官职,我们可以基本判断其人的基本品质:刚直不阿。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一向喜欢这样办事能力强的官员,特地御赐了铁铉一个表字:“鼎石”

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尝谳疑狱,立白。太祖喜,字之曰“鼎石”。—《明史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

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很快就发生了著名的“靖难战争”。此时的铁铉被任命为山东参政,负责曹国公李景隆大军的粮饷督运。在靖难战争初期,山东还算得上是后方。但是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李景隆大军在白沟河一战中遭遇惨败,随即又丢掉了德州,只能狼狈转进济南。

朱棣剧照

此时正在督运粮饷的铁铉得到消息后,和参军高巍商议之后,毅然决然地做了一次“逆行者”。二人从临邑赶到济南,一面和都督盛庸一起收拢德州方向退下来的败兵,一面加紧完善济南城防,一面等待李景隆所部主力撤回。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面对由朱棣亲自率领的燕军先头部队,拥有兵力上绝对优势的李景隆,会在济南城外的野战中再次大败。此战失利后李景隆掉头南下,把济南城扔给了毫无作战经验的铁铉。

从五月十七日开始,到八月十六日结束,济南保卫战整整持续了三个月。此前百战百胜的朱棣,险些在济南城下栽了个大跟头。在久攻不下之后,朱棣撕下他此前一直戴在脸上“爱民如子”的假面具,下令水淹济南城。

(五月)辛巳,水灌济南城。—《明太宗实录卷六》

长期的大水令城中举步维艰,此时足智多谋的铁铉决定将计就计,对反贼朱棣进行一次斩首行动。他先是安排守城士卒昼夜号哭:“济南鱼矣,亡无日矣”,给燕军造成一种城中确实已山穷水尽的错觉。接着撤去守城器具,派人出城请降,但同时提出一个条件,请燕王殿下退兵十里,单骑入城。长期的胜利给朱棣带来了一种错觉,他压根就没想到城中是在诈降。为了显示自己的格局,朱棣同意了铁铉的要求。这一次的疏忽,险些要了他的性命。

王乘骏马徐行,张盖,率劲骑数人渡桥直至城下。城门开,守陴者皆登城,伏堵间。燕王比入门,门中人呼千岁。铁板下,伤燕王马首。王惊,易马而驰。济南人挽桥,桥则坚,燕王竟从桥逸去,复合兵围济南。—《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济南护城河

或许是一时紧张,或许是天佑燕王,朱棣在千钧一发之际逃出了济南城门,铁铉功败垂成。面对燕军的报复性围攻,铁铉又创造性地把朱元璋的神主牌挂在城头,让朱棣只能在城下破口大骂而不敢开炮放箭攻击城墙。

万般无奈之下朱棣只能撤去济南之围,率军返回北平。朝廷方面趁机收复了德州,双方重新进入势均力敌的对峙状态。因为济南之战的功劳,铁铉被封为兵部尚书,赞理大将军军事,并且在之后的几年内始终坚守济南城。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年底,在多年的拉锯战中心力交瘁的朱棣决定放手一搏,率领大军再次南下。朝廷方面一面派出魏国公徐辉祖率军北上,一面让辽东守将杨文率军入关,计划是利用铁铉所在的济南城拖住朱棣,随后里应外合一举将燕军歼灭。

但是朱老四棋高一着,他一脚跳出包围圈,根本就不与铁铉纠缠,直接全军直扑南京而去。这就是传说中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朱棣抱着必胜或必死的决心千里挺进京师,逼着包括铁铉在内文武群臣只能主动出击与燕军进行野战,而这显然是以短击长。最终南京陷落,铁铉也在淮河一线兵败被俘。

四年四月,燕军南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连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既而庸亦败绩。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明史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

朱棣剧照

对于铁铉是何下场,明代的官方史书《太宗实录》根本就没有记载。《明史》在朱棣本纪中的记录是这样的“执兵部尚书铁铉至,不屈,杀之”。有人说《明史》黑明朝皇帝,其实在皇帝个人的本纪中,还是基本做到了“为尊者讳”。比如铁铉之死,你看得出一丝一毫残酷的描写吗?没有。但是在铁铉本传之中,《明史》透露了其受到的对待:

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明史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

磔刑是古代的酷刑,通俗的说法就是凌迟。但是和对待方孝孺不同,铁铉刑止及本身。他的儿子铁福安被发配充军,老爹铁仲名河老娘薛氏则被安置到海南岛。然而在清初学者谷应泰所著的《明史纪事本末》中,朱棣在凌迟铁铉之前,还将他的耳朵和鼻子割下来煮熟,再逼他自己吃下去。

兵部尚书铁铉被执至京,陛见,背立廷中,正言不屈,令一顾不可得,割其耳鼻,竟不肯顾。割其肉,纳铉口中,令啖之,问曰:“甘否?”铉厉声曰:“忠臣孝子有何不甘!”遂寸之,至死,犹喃喃骂不绝。—《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八》

根据这段情节,近代演绎小说家蔡东藩在其《明史演义》中做了进一步演绎。说朱棣在大殿中架起油锅把铁铉的尸身给炸了,谁曾想即使如此,铁铉的焦尸也不肯向朱棣低头。此说当为小说家言,篡位之后的朱棣千头万绪,想来不会如此无聊。

大明湖畔铁公祠

景清:潜伏在身边的暗杀者

景清,陕西真宁人(今属甘肃省正宁县)。洪武年间由进士出任编修,改监察御史。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正月署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不过刚刚升官,景清就犯了大错。当时他们将奏本送到刑科以后发现里面有错误,结果景清这帮人直接带着都察院的大印去给私自给改了,这是明显没有吸取“空印案”的教训啊。不过好在这些读书人都是朱元璋的宝贝疙瘩,老朱让他们去四川、陕西一带调查茶叶走私作为惩罚,实质上也是让他们接受实际工作的锻炼。

癸卯,宥署佥都御史邓文铿、刘观、景清罪。初文铿等奏事罢,以奏本送刑科。既而以事差讹,私怀都察院印至科更易之。为给事中所奏诏下狱。至是宥之,命往四川、陕西讥察私茶。—《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二》

当年十一月,景清等人奉调回京,其本人则出任金华府知府。朱允炆即位后,景清被派往北平出任北平布政司参议,和燕王朱棣之间打过不少交道。因其做事思路清晰,深得朱棣的赞赏。靖难战争爆发前,景清被调回南京出任御史大夫。

朱允炆剧照

燕军进城之后,景清本来约定和同僚一起自杀殉国。但在方孝孺被捕之后,景清改变主意,单独去求见朱棣请求归降。看在当年同在北平的交情,朱棣没有为难景清,依然让他出任御史大夫。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在指着景清的脊梁骨暗骂之时,一个暗杀计划却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之中。一日早朝,景清在身上藏了一把利刃,准备刺杀朱棣。然而当时钦天监官员观察到了一个“异星赤色犯帝座”的天象,恰好早朝时只有景清一人穿着绯色(深红色)朝服,结果一搜之下发现了暗藏的利刃。

及朝,清独著绯。命搜之,得所藏刃。诘责,清奋起曰:“欲为故主报仇耳!”成祖怒,磔死,族之。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换句话说,景清和铁铉一样,也是被凌迟处死。但由于他意图弑君,家族也因此受到牵连,别铁铉要更惨一些。同样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谷应泰记载景清死后被剥皮挂在长安门。一次朱棣车驾经过之时绳索忽然破裂,景清的人皮朝着朱棣直扑过来,大惊失色的永乐皇帝这才命人将其烧掉。

结语:和被江南文人浓墨重彩渲染的方孝孺相比,铁铉和景清似乎并不起眼。但是铁铉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对于反贼朱棣的坚决抵抗,完全是值得后世歌颂的举动。当年朱棣水淹济南城,若非铁铉出奇制胜,城中无数的百姓何能自保?因此尽管铁铉是钦定的罪臣,济南百姓一直都以祭祀土地神或城隍爷的名义对其进行纪念。至于景清,相比懦弱不敢自尽的方孝孺,真是称得上忍辱负重。可惜天佑朱棣,一代忠臣身死族灭。

明末崇祯帝在北京自尽后,南京成立了南明弘光政权。为了凝聚人心,朝廷追赠铁铉为太保,谥曰忠襄。乾隆年间济南大明湖畔修建了铁公祠,清廷重新谥铁铉为忠定,景清为忠壮。

马和在郑村坝之战中有何贡献他七下西洋,有没有寻建文帝朱允炆的说法

洪武十三年,进攻云南的明朝军队在路过昆阳州宝山乡知代村时,十岁的马和被明军所掳,因其年龄较小、身材瘦弱,不适宜充军打仗,随傅友德、蓝玉前往北平,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成了一名太监。马和聪明机灵,深得朱棣的喜欢和赏识。后来,朱棣的侄子朱允炆上位,朱允炆很担心朱棣如果返回封地,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力,与明太祖为自己留下的二位辅政重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声罪致讨,力主伐燕,将燕王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朱棣(毋使负杀叔父名)。
燕王朱棣为了保住性命,以图后事,不得已做出了装疯的举动,饱尝屈辱,而燕王府中的许多侍从,却是趋炎附势之人,见朱棣势微,纷纷投奔朱允炆去了,只有马和等少部分人非常的忠心,始终于朱棣左右。1399年,朱棣得到了战斗力极强的朵颜三卫,与手下猛将徐忠、房宽、李彬、张玉等人分五路前进,同时派薛禄率领铁骑前去破陈晖之军,以八百壮士起兵,发动了清君侧、靖国难的靖难之役。同年十一月,朱棣返回北平,与李景隆大军在郑村坝会战。
此时的燕军虽已壮大至八万人,但遭遇到了建文帝五十万南军的对抗,由于双方力量实在是悬殊太大,战局状态一度僵持。“殿下:李景隆布阵有缺陷!他的要害,就在于自己的中军;只要我们逼迫李景隆移动位置,就可以趁其立足未稳之机,以奇兵左右出击,定能获胜。”朱棣知道马和知兵习战,有智谋,略加思考就采纳了马和的意见,并任命马和为部将,去一同尽快解决战斗。此时天已黑,李景隆果然按捺不住骚动的心,亲自带领中军前来作战,攻势那个凌厉,却吓得惊慌失措。
李景隆见“战事不利”,竟然忘了通知正在围攻燕军的军队,只顾自己赶快逃跑,让人大跌眼镜(李景隆这个人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从此,朱棣逐渐获得了战争的主动权,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势,为夺取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战乱中,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不知所踪,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于由地道逃去隐藏云贵一带为僧,众说纷纭;锦衣卫指挥使李挺,则说建文乘船漂洋出海。是死是活,找不到朱允炆的下落,成了朱棣心中的一根刺,成了悬在他头上的一把剑,真是寝食难安、夜不能寐啊。
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郑村坝奋勇救己于危难,并升任为内宫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引为心腹。为了洗清自己的篡逆之名,后又任命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总兵官,永乐盛世,盛世名王,毕竟自己夺了侄儿的帝位,自知名声不好,这样派遣郑和出使西域,可耀兵海外、宣扬国威,以彰显自己继承王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我奉天命,君主天下,施恩布德,不希望四海有流离失所之人。”
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大张旗鼓地远航西洋,展示了大明王朝的政治和军事优势,拓展了朝贡体系的规模(朝贡贸易、官方贸易、民间贸易),留下了介绍沿岸国家、地区情况的地理论述以及航海图,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可谁想过这七道圣旨如同利剑。为解自己心病,明成祖让郑和下西洋侧面打探一下建文帝朱允炆及其遗臣的下落,总认为会有一天建文帝突然冒出来指责他是谋反;这还不放心,期间又派出胡濙,继续去追寻建文帝。关于郑和屡下西洋的目的,以及航行的范围等史实,至今仍存在争议,各说都不足以服众。
参考资料:《明实录》《明史铁铉传》《明史纪事本末》以及《百度百科》等。图片来自:由罗嘉良主演的五十九集大型历史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中。

铁铉是怎样从奸臣变成地方保护神的

去了解了一下铁铉,铁铉是忠臣,也是一个很牛的人,被当时百姓称为“城神”,同时是建文帝朱允炆时期的著名的将领。

他是邓州人。洪武年间,他从国子生被授封为礼科给事中,而后被调任为都督府断事。他曾经审察办理疑难案件,案情一下子就清楚了。朱元璋很喜爱他,赐他字“鼎石“。建文初年,他任山东参政。李景隆北伐时,他负责督办运送粮食军饷,从未有缺少粮食和钱的时候。李景隆兵败白沟河,一个人逃到德州,看守城池的部队都望风逃走。铁铉与高巍感奋,不自觉掉下眼泪,从临邑奔到济南,和盛庸,宋参军等人拼死守护城池。燕兵攻打德州,李景隆逃亡来归附铁铉。德州陷落后,燕王军队缴获了百余万的储蓄财物,势力更强大。进而攻打济南,李景隆又被打败向南逃跑。铁铉和盛庸等人在城墙上抵抗燕军。面对来势汹汹燕兵,铁铉使出一计谋,烧掉了燕兵攻打城池的家伙什,并且时不时派兵进攻,还派人到城外假投降。燕王不知是计,很是欣喜,其实铁铉早已让人埋伏好,按照事先约定等燕王进城后,把铁闸放下来攻打他,另外,还安排了伏兵和断桥。只可惜发生了意外,燕王还没进城铁闸就掉下来了,所以就让燕王逃走了。燕王攻打济南三个月,因铁铉防守牢固而没能攻克。这时燕王又听闻平安率二十万大军将收回德州,来切断燕王军队运送军粮的道路。燕王害怕,这才撤退回到北方。

铁铉打败了燕王,建文帝听后很是欢喜,派官员慰劳他,赐他金币。铁铉进京城拜谢,建文帝为他接风洗尘。但凡铁铉建议的,朱允炆都会采纳。后铁铉又被提升做了山东布政使,之后不久升迁为兵部尚书……后来南京被燕王朱棣攻了下来,起走了朱允炆,自立为皇帝,他把铁铉抓到了京城,铁铉背对朱棣坐在朝堂上,骂他。燕王想要让他回一下头,但始终没有能做到,就把他凌迟处死杀害了,时铁铉年仅三十七岁。

铁铉在靖难之役的表现是不是被夸大了

铁铉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没有被夸大,他的表现让我看到的是他的决心和智慧。

一朱棣进攻济南府,不分白天和黑夜,攻势很猛,铁铉都亲自在城墙上指挥战斗,往往都是第一个冲在最前线,鼓舞士气,守军仿佛在一瞬间看到了希望,也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战斗,多次打燕王的进攻,朱棣久攻不下,士气低落!

二朱棣久攻济南府不下,就打算在济南府的上游掘堤用水去淹!水淹是成功了,这时铁铉仿佛看到了燕王的企图。他一反常态,居然派了一千军士去“诈降”,也就是打开城门,让朱棣进城收降,并趁机在城内活捉他,燕王居然相信了!后来由于在城内操作不当,高空落物只砸中了燕王的坐骑,让燕王溜掉走了!

三 燕王打算用大炮去轰炸济南府,铁铉就是不停地用弓箭和火铳还击也是抵挡不了的,这时最精彩的部分上演了,这是一场“心理战”,他用多张牌子上面写着“太祖朱元璋神牌”挂在城墙头上!燕王无论如何都不敢用大炮去打这些牌位的,那是大不敬!你燕王不是要“靖难吗”?你不是说皇帝身边有奸臣要“清君侧”吗?那你要是敢用大炮轰打这些牌位,就是告诉天下人你是在造反!哈,有意思吧,气的朱棣直咬牙,再久攻不下的情况下,只好选择撤兵绕过济南府!

四 朱棣在撤军的时候,铁铉又命令城中的将士出城追击,朱棣被他跟在后面追着打,损失惨重!

五 总之这是一种智慧的较量,拼的不是硬碰硬的去打!

铁铉为什么不学夏元吉

夏是忠于社稷忠于百姓,所以他无所谓谁当皇帝,我都只在乎我的本职工作,铁忠于封建传承制度,所以只能忠当前君,话说回来,如果朱棣失败,夏还是那个夏,但铁的地位就不一样了

朱棣为何要残忍的杀掉铁铉

因为铁铉是朱棣的噩梦。不过朱棣这么做,倒不是泄愤这么简单

公元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便是建文皇帝。

都说新皇帝新气象,不过建文朝的新气象有点太劲爆了,一般人根本受不了。

建文帝在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削藩。其实削藩也没什么,很多朝代都做过这事,而且这事是大势所趋,迟早都要做的。

然而,建文帝这次却玩脱了。

建文帝一上来就连削五王,而且是一削到底,直接将他们给贬为庶人。

要知道,这种事即使是英明神武的汉武帝都不敢做。

在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逐步削弱诸侯王势力,汉武帝时期的诸侯王已经无力威胁朝廷了。

即使如此,汉武帝也只敢采取“推恩令”这种温和的手段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们,因为他知道,此事关系甚大,不敢硬来,否则可能出大乱子。

由此可见,建文帝的做法有多么危险。

果不其然,就在建文帝暗中布置,打算将燕王朱棣也废为庶人时,朱棣却先下手为强,控制了北平,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了。

由于朱棣长期在北方率军与蒙元残余势力作战,在北方将士中威望很高。

因此,起兵初期不少北方将领率部归降燕王军。这使得朱棣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控制了北平及附近地区,其麾下兵力也从几百人扩展到数万人。

眼看形势失控,建文帝干脆撕破脸了,直接派遣大军围攻燕王军。

由于朱元璋晚年大肆清理功臣,为朱允炆上位铺路,导致此时朝廷竟无大将可用,只得启用老将耿炳文为主帅。

为此,朝廷动用了三十万大军,光耿炳文手下的军队就足足有十三万之众,可以说,朝廷大军在人数上是碾压燕军的。

可惜,耿炳文不是朱棣的对手,加上有将领率部归附燕王军,并透露重要军情,导致耿炳文大败。

此后,建文帝便让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担任大军的主帅,并给他追加援军。

此时,朝廷大军人数高达五十万人,而燕王军依然只有数万人,双方的兵力差距越来越悬殊了。

很多人认为赵括无能,只会纸上谈兵,不过看望李景隆的表现后,才知道什么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他率领大军攻打仅有数千人驻守的北平城,竟然硬是没打下来。北平可是朱棣的老巢,北平一丢,朱棣的大军就没了根基,只有覆灭一途了。

李景隆原本有机会一举拿下北平的,当时瞿能已经率领数千人攻入城中,结果李景隆让其等待大军一起行动,导致战机转瞬即逝。

后来瞿能军被赶出北平城,再也没能攻进去。

而朱棣则趁此机会先救下永平,然后又夺得宁王的兵马,再掉头回援北平。

先是在郑村坝大败李景隆主力,接着又击败包围北平城的建文军,得到辎重无数,建文军将士纷纷改投朱棣麾下,燕王军实力大增。

然后又与建文军在白沟河展开激战,虽然多次险象环生,但是由于有李景隆的存在,使得朱棣最终赢得了胜利。

此战之后,李景隆率领建文军不断逃窜,而燕王军则不断追击。

公元1400年4月,燕王军与济南城外再度击败李景隆的军队,李景隆继续逃窜,燕王军顺势包围了济南城。

济南城在当时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只要燕王军夺得济南,进可攻退可守,到时候朱棣说面对的形势将大幅好转。

当时燕王军连番大败建文军,得到粮草辎重百万,兵力也大幅提升,加上军队士气如虹,因此朱棣对于济南城是势在必得。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一个人的出现不仅将他的计划彻底打乱,还使得济南成为他的噩梦,

这个人便是铁铉。

这铁铉在当时属于学霸级别的人物,他年轻时因为聪颖,得以进入国子监学习,毕业后直接出任礼部给事中,后又调任都督府处理政务,干得有声有色。

朱棣起兵之时,铁铉已经再次升官,出任山东参政,负责调集粮饷输送给李景隆的大军。

当他听说李景隆再次逃窜,济南城被围后,不顾危险,只身进入济南城。

铁铉进入济南城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找到盛庸。

盛庸当时官拜都指挥使,在李景隆麾下效力,当李景隆逃窜后,盛庸并未跟随,而是留下来坚守济南城。

此时,盛庸的部队是济南城仅有的驻军。铁铉想要守住济南城,就必须得到盛庸的支持。

好在盛庸正有此意,这也是他不顾危险留下的原因。于是二人歃血为盟,誓与济南城共存亡。

六月八日,朱棣派人用箭将一封劝降信射入济南城中。

在他看来,自己大军压境,就连李景隆的几十万大军都不是他的对手,现在他表达出诚意,济南城自然会不战而降,毕竟不少城池都是这么不攻自破的。

没过多久,城中便有样学样地射回一封回信。

大致内容是,劝朱棣退兵,学习周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一样,全力辅佐建文帝。

很显然,这封回信是出自铁铉之手。他倒没指望这封信真的能劝退朱棣,因为他早已看出朱棣起兵的真正目的是皇位。

因此他只是想彻底断绝朱棣劝降的念头罢了。

果然,从第二日开始,燕王军便开始攻打济南城,结果打了三个月都没能攻下。

前面提到过,济南对于朱棣来说,战略意义重大,因此他希望能得到一个够较完整的济南城。

加上朱棣还要分兵提防朝廷军队,虽然李景隆的大军没了,但是以朝廷的实力,重新组建出一支几十万人的大军不是问题。

这两点原因使得燕王军对于济南城的攻势一支都不温不火,他们指望靠时间消磨掉城中守军。

然而城中军民一心,全力守城,加上铁铉时不时派人出城给燕王军添点乱,三个月过去了,济南城没有一点要被攻破的迹象。

这使得朱棣万分急躁,再这么拖下去形势会对他越来越不利。

一方面粮草辎重迟早告急,另一方面朝廷的大军可能快要来到了,他必须在短时间内拿下济南城。

为此,朱棣决定凿开黄河,水淹济南城,这样虽然善后麻烦,但是好歹能快速实现最低的战略目的。

就在燕王军卖力挖掘黄河河堤的时候,身在济南城中的铁铉也得到了消息。

作为一位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士大夫,铁铉无法坐视城中百姓遭此无妄之灾。

为此,他向朱棣提出开城投降。但是朱棣要保证城中军民的人身安全,并且要朱棣拿出诚意来,只带少量部队进城完成接收工作。

毕竟大军入城,会使得城中军民不安。

此时正是考验朱棣胆魄的时候,虽然这事情看上去有诈(其实铁铉就是诈降),但是一旦朱棣不敢答应,那么追随他的那些将士会怎么看他?

要知道,士兵追随将领,将领追随主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佩服对方的胆魄。一旦朱棣表现出怯弱,不敢答应铁铉的要求,那么燕王军的军心也就要散了,到时候这仗就没法打下去了。

所以,朱棣此时的处境和当年的刘邦有些像,刘邦明知鸿门宴是个死局,也只能硬着头皮前往,朱棣明明觉得铁铉可能是诈降,依然只能硬着头皮前往。

现在看来,这很可能正是铁铉看穿了朱棣的处境后设的套,而他这次投降也确实是诈降。

他明白,朱棣一定会以身犯险的,而他也为朱棣准备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在约定好接收济南城当天,朱棣率领少量护卫亲身前往济南城。

朱棣那也是久经沙场的人,既然知道此行危机四伏,自然处处留意,只要有一点可疑之处,他就准备调转马头撤离。

不过直到到了济南城门口,他也没看出什么异常,于是朱棣准备通过城门。

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令铁铉和朱棣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城门上方突然落下一块千斤重的铁板,直接砸中朱棣所骑战马的马头。

铁板距离朱棣只有十几厘米,几乎是贴着朱棣的脸落下的。可想而知,如果朱棣的速度快那么一点,就直接一命呜呼了。

铁铉原本的计划是,等朱棣进入济南城中,放下铁板,截断其退路。然后收起护城河的吊桥,延缓燕王军救援朱棣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铁铉安排在城门附近的数百壮士,将会把朱棣还要他的护卫给解决掉。

只要朱棣一死,燕王军将不攻自破,一切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可惜事与愿违,由于铁板是临时赶工加上去的,机关不是很牢靠,竟然提前落下了。由于朱棣还未进城,吊桥自然也没有收起。

朱棣立刻换了护卫的马,急速往回飞奔,吊桥附近的人根本来不及阻拦,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朱棣回到了大营中。

至此,铁铉的计谋因为意外而失败了。

捡回一条命的朱棣为此怒不可遏,决心不再手软,一定要把济南城给拿下。

他不仅从其他地方调集大军围攻济南城,甚至还不计成本的运了几门火炮到城下,用来攻城。

铁铉好歹在都督府呆过几年,对于火炮的威力有所了解,他明白,如果真让朱棣将火炮投入到攻城中,济南城必破。

但是铁铉可不是那种只会读死书的士大夫,他脑子非常灵活,很快便想到了应对之法。

他先是在城中大肆搜罗朱元璋的画像,并将他们悬挂在城头。

然后又亲笔书写了大批朱元璋灵牌,分别放置在济南城四周各要害之处。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没人敢不认他这个先帝,而且他还是朱棣的爹。

这下子燕王军犯难了,这明太祖的画像和灵牌,谁敢打呀?按当时的礼法,谁敢打,朱棣就要杀了这人。

这已经不是朱棣愿不愿意的事情,而是他必须这么做,就算他后来当了皇帝也依然如此。

而且朱棣也不敢下令猛攻济南城了,对自己父亲大不敬,那是会被万民唾骂的行为,没人会支持这种人当上皇帝的。

到时候燕王军自然会作鸟兽散,朱棣的下场可想而知。

对此,朱棣心里很明白,然而即使他气的牙痒痒,也拿铁铉没办法,人家这是阳谋,明摆了欺负朱棣无计可施。

最终,朱棣拿这济南城实在是没有办法,在继续围困了一阵后,只得草草退兵了。而铁铉和盛庸则趁机收回了德州。

此战,成功振奋了建文朝的军心,让人们意识到燕王军不是无敌的。

凭借此战,铁铉被升任山东布政使,加尚书衔,全力协助讨伐燕王军的战斗。

而和铁铉一起配合守住了济南城的盛庸,更是平步青云,被封为历城侯,胜任平燕将军,接替李景隆主持讨伐朱棣的作战。

大概是被打出心理阴影了,朱棣此后再也没有打过济南的心思,行军路线全都绕开济南,可见他是真的怕了铁铉。

毕竟和这种人打仗,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做出什么事情。

后来经历连番大战,燕王军逐渐不支,在得知南京城防空虚后,朱棣兵行险招,亲率大军突袭南京。

在内应的帮助下,他轻松攻下了南京城。值得一提的是,帮他打开南京城城门的,正是李景隆了。

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在对各地官吏进行安抚的同时,派出大军攻打济南,此时大局已定,铁铉虽然抵抗到底,依然无力回天,最终兵败被俘。

当铁铉被押送到南京后,朱棣也不客气,直接给铁铉定罪,判了个千刀万剐(也就是电视里经常出现的凌迟处死)。

其家眷,男的都被发配,女的全部送进了教司坊

凌迟在古代属于最高级别的刑罚了,不过朱棣这么做的原因,却并非泄愤那么简单。

毕竟注定戎马一生,打过无数大仗,早已对自己的情绪收放自如了。毕竟,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是一名优秀将领必备的能力。

所以,朱棣此举更多的是出于时局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为了消除建文帝重新崛起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朱棣当初攻入南京城后,皇宫中突发大火,一片混乱。而建文帝也在此时失踪了。

朱棣派人彻查皇宫,问遍宫中大小宫女、太监,也没有找到建文帝的下落。

对于朱棣来说,建文帝是其地位的最大威胁。

虽然他当时已经登基称帝,但是当时的时局来看,只要建文帝出现,振臂一挥,估计半个明朝都会响应。

因为建文帝拥有朱棣不具备的一个优势,那就是继位的正统性。

在那个重视礼教的年代,正统大于天,人们支持建文帝,并非因为他做的是对的,而是因为他才是正统,他是朱元璋指定的接班人。

而最有可能帮助建文帝东山再起的人,便是铁铉了。

其实靖难之役的本质并非建文帝和朱棣的皇位之争,而是朝堂上的文武之争。

建文帝是文臣们一手培养出来的模范生,乃儒家理想皇帝的典范。因此,绝大部分文臣都疯狂的支持建文帝。

而武将们的表现就有些耐人寻味了,关键时刻总会有建文朝的将领归附朱棣,再加上李景隆的表现,很明显武将们其实大多出工不出力。

因为他们明白,一旦建文帝获胜,文臣的地位将会超越武将,因此只要了解点形势的将领,都会选择朱棣。

只不过碍于建文帝的正统性,他们大多只敢出工不出力。加上建文帝下令不得伤害朱棣性命,于是他们严格遵守命令,合理放水。

这也是为何一直没人提醒建文帝收回这条命令的原因。

因此,当朱棣登基称帝后,即使建文帝再次出现,武将们也没几个人会响应的。

反而文臣大多会响应建文帝的号召,而文臣子中,最令朱棣忌惮的,便是铁铉了。

想一想,朱棣在优势占尽的情况下,竟然硬是没攻下济南城,就知道这个人有多难对付。

如果建文帝得到他的帮助,即使不能彻底翻盘,划江而治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朱棣必须将铁铉这个不安定因素彻底除掉。

其次,则是为了稳定时局。

朱棣在登基后,虽然杀了不少建文朝的大臣,但是更多的人得到了朱棣的任用。

即使是和铁铉一起守住济南城的盛庸,朱棣都不计前嫌,继续启用。

朱棣对于盛庸的恨意不比铁铉少多少,既然他能放过盛庸,那么说明他杀铁铉并非为了泄愤。

当然,盛庸能够被启用,还是因为他的武将身份,朱棣要笼络武将们,自然要对建文朝的将领从轻发落,以安人心。

至于铁铉,则必须处死,为的也是安定天下。

铁铉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当初的计策差点要了朱棣的命,朱棣登基后,这可算是弑君谋逆的重罪了。

这种罪属于十恶不赦之罪,如果朱棣敢原谅铁铉、从轻发落,那么就有更多人敢拥护建文帝,与朱棣作对。

甚至有人会铤而走险行刺朱棣。

朱棣对铁铉处以凌迟之刑,为的就是震慑宵小,说得更直白点,就是杀人立威。

这在当时,是最有效的让局势稳定下来的方法。

所以,对于像方孝孺等一批建文朝旧臣,朱棣都是能招降就招降,甚至只要对方表个态,他就愿意给高官厚禄,对方坚决不合作,他才将其处死。

而对于铁铉,朱棣二话不说就判了凌迟,压根就不给他改换门庭的机会,可见铁铉的情况和其他人根本不一样,他必须死。

一些人因为朱棣登基后杀了一大批人,就认为他是个暴虐君王,其实这种看法太肤浅、片面了。

一个暴虐的皇帝能创造永乐盛世?能让郑和七下西洋?能编修出《永乐大典》这样的国宝典籍?能做到国富民强?

杀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为的是稳固他的皇位。而只有皇位稳固了,他才能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抱负。

事实上,永乐朝是明朝的巅峰时期,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也没有几个朝代能与其相提并论。

而朱棣对于历史最大的贡献,便是发动了“靖难之役”,成功阻止了明朝往重文抑武的方向发展。

如果没有他,明朝很可能成为第二个宋朝,甚至还不如宋朝,毕竟宋朝经济发达,朝廷富足。而明朝的税赋太少了,到时候搞得经济不行,军事实力又差,那下场估计比清朝还差。

至于铁铉,他的死确实令人惋惜。不过为了大明的繁荣昌盛,只能委屈下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