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再会长江》导演竹内亮: 向全世界展示最真实的中国-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十年,一个人的命运会经历怎样的转折?十年,一条江的流域会发生怎样的变革?

给你十年时间,你愿意逆流而上,重返故土吗?给你十年时间,你愿意奔赴千里,再会故人吗?

再会长江》,一部展现十年来长江流域地区巨大变化,讲述沿岸民众奋斗身影和温情故事的纪录片,凭借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拍摄,为全世界观众了解新时代中国发展变迁提供了全新视角。

专访《再会长江》导演竹内亮: 向全世界展示最真实的中国-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这部作品出自日本籍导演竹内亮之手,他于2011年推出了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将镜头对准了长江沿岸质朴人们的日常生活。十年后,为了探究时代加速度带给他们的变化,竹内亮再次跨越6300公里寻找十年前的拍摄对象,创作了纪录片《再会长江》。

与上一次拍摄不同,竹内亮如今定居南京,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汉语,他认为,这一次重走长江,不再抱着“试一试”“看一看”的心态,长江早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再会长江》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沉淀,这些老朋友的成长与变化,也让作品具备了更多的现实观照与人文内涵。

专访《再会长江》导演竹内亮: 向全世界展示最真实的中国-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再会长江》镜头下,既有长江绚丽多彩的山川美景,也有两岸城市鳞次栉比的壮观景象,更有人们奋斗的身影和温情的故事。影片中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直抵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反映出了长江沿岸民众十年前后生活状态的变化,全景展现出中国社会十年来飞速发展的壮丽画卷。

5月24日,由江苏省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和之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张家港市金农联文化发展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品,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电影版《再会长江》即将与全国观众见面,并于近日开启了“跨越十载 再会TA”全国路演活动。

影片在日本上映时,不仅创下日本文艺片票房排行榜第一名的成绩,不少日本观众都为影片中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发展变迁的全新视角所吸引,更被多家日本主流媒体集中报道。已成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象征的《再会长江》同样受到中国外交部的关注,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称赞影片:“以精湛的拍摄反映出十年来长江沿岸地区的巨大变化,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导演和主人公用真诚和善良,跨越时间、空间、语言和民族,带给观众共通的感动。”

专访《再会长江》导演竹内亮: 向全世界展示最真实的中国-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竹内亮表示,“真实”是《再会长江》,也是纪录片最大的魅力所在。这部电影不仅仅是拍给中国观众和日本观众看,更要让全世界观众看到一个真实、美丽的中国。

01

十年,长江从“明星”变成了“家”

《中国电影报》:从《长江天地大纪行》到《再会长江》间隔了十年的时间,十年后再走长江路,您的心态有怎样的变化?

竹内亮心态上有非常大的变化。第一次拍《长江天地大纪行》,我的心态是“追星”。因为我从小对长江非常感兴趣,长江流域包含了中国很多的生态样式,也融汇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有大城市、有农村、有少数民族聚集区、有山川、也有平原……通过一条江就可以了解到多样化的中国,我非常好奇,长江是“明星”,就是我的“偶像”,我是怀揣着“追星”“游客”的心态拍摄,拍摄得比较浅,比较表面。

十年后,我已经在南京定居生活了很久,长江早已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可以带着创作、观察、思考的心态去拍摄长江,不是简单去看一看,而是为了创作。两次拍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另外,我拍摄《再会长江》也是希望弥补心中的两个遗憾。第一是十年前我不会说中文,没有办法做一些深度的采访,我当时就想,如果有一天我学会了中文,我希望再去拍摄中国人的生活。第二个遗憾是十年前我没有拍摄到长江的第一滴水,当时日本出差签证时间有限,只有两周时间,所以来不及拍摄,这个遗憾也在《再会长江》中弥补了。

《中国电影报》:您的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片中人物的命运也起伏跌宕,有很多让人开心的结局,也有一些令人遗憾的事情。看到这些“故人”经历的十年,您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

竹内亮十年,有些人变得更好,有些情况会有一些复杂,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变化都是好的,但我会比较积极地看待“变化”这个词。

比如因为修建大坝,一个村子消失了,可能有些导演会把它拍摄成一个悲伤的故事。但从我的角度看,从长远看,这是一件好事。角度不同,看到的内容也就不同。

我搬到中国居住已经十年了,现在我偶尔回到日本,发现所有都是老样子,我觉得非常无聊,没什么意思。我已经不年轻了,但对于日本的年轻人来说,社会的固化导致他们失去了很多发展空间,基本没有年轻人能够开辟新的市场或者打开新的局面。所以我认为有变化,是非常积极的一件事。

02

真实,纪录片最大的魅力

《中国电影报》:十年前拍摄时,这些人物的选择,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竹内亮:当时我是给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纪录片,所以我希望聚焦一些日本看不到的人文、生态,对他们比较有新鲜感的,比如三峡的船长、藏族女孩茨姆,再比如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等等。

到了《再会长江》,我的出发点就是“对比”,充分利用好十年前宝贵的拍摄素材,来展现十年间长江流域的变化与发展。只有重庆的“棒棒”,十年前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拍到,这是很大的遗憾,其余的内容都是以十年前的素材为出发点来创作。

“棒棒”的故事是最受日本观众欢迎的一个篇章,受欢迎程度和茨姆差不多,这让我很惊讶。后来我仔细思考,“棒棒”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情,很多日本人也是这样,一辈子只做一个工作,直至退休为止。这是他们追求的价值观,和“棒棒”的坚持、坚守产生了共鸣。

《中国电影报》:片中的人物都是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但却展现出强大的情感力量。您认为这种力量源自哪里?

郭帆老百姓的生活,小人物的故事是最真实的。我拍摄《再会长江》,就是要把最真实的中国展现给大家,不仅拍给中国人看,给日本人看,更要给全世界看。

真实是纪录片最大的特点,最大的魅力,也是最核心的内容。我一直在追求怎么能够拍摄真实的画面、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情感。比如我不会用稳定器或三脚架,我会坚持手持拍摄,坚持单机位。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拍剧情片。我也想过这个问题,我要的表情,真的表演不出来。

《中国电影报》:为什么对纪录片情有独钟?

竹内亮:我与电影的结缘是从科幻片开始的,我很喜欢1968年版本的《人猿星球》,15岁那年,我在图书馆看了这部电影,从那个时候,我就立志想当一名导演。但科幻片的制作成本非常高,这个梦想也只能暂时被搁置了。

20岁的时候,我每天打工送报纸,所以我可以免费看报纸。我就发现,记者的职业很有意思,一些现实的、真实的故事也很有意思。那时报社的记者只能用文字去记录,我就想如果和影像结合起来,把导演和记者的身份结合起来,不就是纪录片的样式吗?从那时起,我就对纪录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至今日。

03

共通,中日观众笑点哭点都一样

《中国电影报》:影片在日本放映的时候,哪些观众的反馈最让您感到惊喜?

郭帆日本放映的时候,有一半是中国人,一半是日本人,很有意思的是,大家的笑点是一致的,哭点也是一致的。我发现,拍老百姓的生活,真实的生活,很多情感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共通的。

在日本,文艺片是非常小众的。日本总共影院数量也只有400多家,最开始只有十几家影院有排片,后来随着口碑的发酵,目前已经有40多家影院排映了,这对于文艺片来说,已经非常非常多了。

文 /李霆钧

编辑/梅 紫

责编/杜思梦

CONTACT US

转载授权 | 3117342843(微信)

投稿邮箱 | zgdybxmt@qq.com

MORE NEWS

© 中国电影报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