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三人是什么关系
  • 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有关系吗
  • 王安石和司马光谁的历史贡献大
  • 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三个人有什么关系

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三人是什么关系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是北宋时期在政治上,文坛中很有影响的大家。

首先,尽管三人年龄相差较大(欧阳修比王安石大14岁,比苏轼大30岁;王安石比苏轼大16岁),但曾有短时间的同朝为官经历。欧阳修、苏轼在为官初期,都是改革派的积极支持者。但后来,又都变成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

在提倡诗文改新中,欧阳修是带头人,王安石、苏轼是积极的跟进者,是师承关系。至于王安石、苏轼的诗文名重一时,也与欧阳修的揄扬提拔是分不开的。

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有关系吗

谈起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首先让我想到的就是“唐宋古文八大家”,接着也会想起“古文运动”。由唐代文学家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在唐代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只有倡导者韩愈,支持者柳宗元用自的创作实践取得了一定成就。

而真正对“古文运动”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却是北宋以三苏、欧阳修、玉安石、曾巩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是他们把“古文运动”发扬光大,深入人心,推向高峰。使韩愈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的散文创作理论得以实现。在后人公认的“唐宋八大家”里,北宋就占了六家:苏轼、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而这一时期没有列入“唐宋八大家”的作家群体还非常大。而且这些作家都集中在北宋中晚期。

这种文化的繁荣,还不单体现在古代散文上,在诗的创作上比唐代的规模更大,就拿李白、杜甫和苏轼相比,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李白一生写诗九百多首,而苏轼一生写诗四千多首,不包括词。在词的创作上,更是没有任何朝代可以和北宋相比。以苏轼等文学家为代表的庞大群体,把词的创作推向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在理学上,二程、张载等理学家也有杰出成就。在书法、绘画上也都有杰出贡献。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当然不是偶然的,它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

一、北宋时期,从宋太祖到宋真宗这一时期,一百多年间,国家稳定,社会安宁,百姓安居乐业,人口大大超过了唐代,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繁荣,看看《清明上河图》就知道,北宋的京城汴京比唐代的京城长安,不知要繁华多少,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著名城市。有很多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学者经过长期研究之后得出结论:人们长期以来,说起古代的繁荣,就自然想起大唐盛世,其实不为人知的是,北宋的经济发展,比盛唐还要强。文人们自然都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

二、宋代开国以后,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吸取了晚唐五代权臣武将割据篡权的教训,文臣治国成了宋代治国的基本国策。宋太祖曾言:“宰相需用读书人”。文臣治国,振兴教育,削弱军事将领的兵权,在宋代形成了风气。这从治国的角度看,对封疆守土是极为不利的,客观上也造成了在外敌入侵时无力抵抗,最终导致大宋灭亡,这个话题在此暂且不表。但对宋代文化的繁荣,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影响深远。

三、北宋兴办官学,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北宋多次掀起兴办官学的创举,培养了大批人才。科举制度在北宋得到弘扬,比隋唐有了更大的发展。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数比唐代大幅度增加,象“唐宋古文八大家”北宋的六位,苏轼、欧阳修、王安石、苏辙、曾巩都是进士,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而在唐代,象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都不是进士。

四、北宋重视文人治国,这在历朝历代是少见的。较之盛唐,唐代就不那么重视文人。“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看看这些唐代文人写的诗就能知道,在唐代要想步入士大夫的行列,那最好的途径就是立下战功。而北宋不同,北宋有了一大批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词人、科学家、书法家、画家进入仕途,成为政治家。象我们熟知的晏殊、欧阳修、范仲淹、梅尧臣、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沈括等,都做过高官。这无形中就提高了文人的政治地位。宋代的官员薪酬又高,他们衣食无忧,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经济保障。

五、从北宋的文学环境看,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能进入“唐宋古文八大家”,还有北宋文坛的特殊环境。这里面欧阳修是北宋文坛上的领袖,苏轼、苏辙、曾巩都是欧阳修的学生;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都是江西老乡。欧阳修带着一个有实力的文人群体,自然能够在北宋文坛上呼风唤雨,形成巨大影响,使他们倡导的新文体能够让天下文人效仿。欧阳修去世后,苏轼更是带着他的“苏门四学士”,“苏门后四学士”等一大批文人,并用他的创作实践,发扬并创新了“古文运动”的理念,把古代散文推向了一个美好的新天地。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北宋的文坛取得了盛唐都难以相比的文学成就。“唐宋古文八大家”唐代只有两家,而北宋占有六家。唐代留给我们后人念念不忘的只有唐诗,北宋给我们留下的是诗、词、古代散文、理学、科学、书法、绘画等。这是规模空前的全面繁荣,北宋的文坛可谓是百花齐放,群星灿烂。北宋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奇迹。

王安石和司马光谁的历史贡献大

敢为人先,除弊布新,非王安石莫属。司马光著书立说也有其历史贡献。但就政治眼光,和谋略来说司马光无法与王安石比肩。无论历史上的变法和清朝的维新,以及现在的改革都是顺应发展潮流政治和行动上的调整,以便更适应前进的环境以增加国家的实力和民众福祉为目的。长期不变,必将使国家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倒退。我们不能以改革过程中产生有弊病而去质疑坚持改革的人。

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三个人有什么关系

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这三个人都是北宋的名相,文化成就也很高,但这三人没有什么关系,只能说三人都是进士出身,同朝为官过,不过范仲淹与他俩年龄差别很大,同朝为官时一个天上两个地下,王安石与司马光政治上是死对头,也没什么关系,既不是同乡也不是同科,斗了一辈子,基本上是王安石完败司马光。

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后世典范。

范仲淹是1015年的进士,司马光是1038年的进士,王安石是1042年的进士,1043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司马光正在老家丁忧,后来当了判官、主簿,而王安石在当知县,等于说范仲淹身居高位时,司马光和王安石还在底层打磨呢。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巨著,称“史学两司马”。

范仲淹是1052年去世的,之前贬来贬去,去世前一年又调为知青州,当时的司马光虽然没有露头,但已有朝中大人物赏识,宰相庞籍推荐他当了馆阁校勘,相当于中央图书馆的官员,王安石也没露头,还在底层打磨,担任舒州通判,不过因勤政爱民,政绩卓佳获得举荐。

范仲淹和司马光的谥号是文正,最高级别的,但王安石的谥号只一个字“文”,后来的朱熹也是一个“文”,个人觉得这个意义非凡。

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人其实私交不错,在两人往来的书中,比如《与王介甫书》、《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看出两人志趣相投,但在朝堂上两人针锋相对,斗的不可开交,结果是王安石完败司马光,王安石变法时,司马光被贬到洛阳编书去了,这一编就是十几年,基本上暗淡无光。

王安石变法,由于最终失败,历史上对其评价负面居多,但他依然是永垂青史的人物。

成就的话,范仲淹最高只是参知政事,副宰相,司马光是左仆射,正宰相,不过时间很短,王安石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地位最高,范仲淹死后赠兵部尚书,封楚国公,谥号文正;司马光死后赠太师,封温国公,谥号文正;王安石死后赠太傅,配享神宗庙庭,谥号文,而王安石在活着的时候就封了荆国公,司空,所以王安石成就最高,司马光次之,范仲淹较二人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