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鬰”这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字音 鬰,yù .古同“郁”。 字义

①树木丛生,草木茂密;

②忧愁,愁闷,心中苦闷。

玉林为什么叫玉林

这些年广西的玉林在国内也算是比较出名的,但并不是因为这里风景秀美或者经济发达,而是因为玉林地方特色的狗肉饮食文化,在国内引发了不小的风浪。

这些且不论,玉林这个地方在广西,的确算得上是历史相当悠久,秦汉时代就已建制,不过古代的时候玉林并不叫做“玉林”,而叫做“郁林”,后来才改写成了玉林。

先秦时代,岭南地区是百越先民的居住地,秦始皇横扫岭南之后,驻军十数万,在当地设立了南海、桂林与象三郡,玉林在当时,分属于象郡跟桂林郡。

秦朝没了的时候,岭南自成一国,也就是南越,直到汉武帝时代被彻底收复。

汉武帝元鼎六年,在岭南增设郁林郡,其郡治在布山县,也就是如今的广西贵港。

而后来汉武帝正式设立的岭南九郡之中,郁林也在其中,这九郡分别是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与儋耳。

不过在那时候,郁林也并不是写作“郁林”,而是写作“鬱林”,“鬱”的意思就是树木极其茂密茂盛的样子的意思,用来形容当地的植被非常茂密。

但是,因为“鬱”字实在是太难写了,这个字后来被弃之不用,改成了“郁”字。

从汉朝开始,一直到隋朝前期,郁林郡一直存在着,隋朝后期与唐朝,将郁林郡改成州。

这期间,郁林这个名字始终都没有变动过,但郁林郡、郁林州的具体辖制范围还有其治所的所在地,却经常变来变去。

明朝的时候,博白县纳入了郁林州,而当时的郁林州属于梧州府的管辖,之后又将南流县纳入了郁林州,而把原本的郁林州普宁县给废去,纳入容州。

后来,容州被降为容县,归于梧州府,而北流县与陆川县则划入郁林州。

清朝的时候,郁林州脱离了梧州府,由桂平梧郁道直接辖制,郁林与梧州的地位对等,而在此之后,郁林已成为了广西之内与其他地方同等的一个地区。

明清时期郁林出身的读书人,都觉得“郁”字不好,书写的时候往往都写作“玉林”,之后干脆顺从民意,雨林这个地方也就正式改名成为了“玉林”,一直到今天。

鬯是什么意思

鬯 chàng ㄔㄤˋ 古代祭祀用的酒,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 同“畅”。 郑码:OSZR,U:9B2F,GBK:DBCB 笔画数:10,部首:鬯,笔顺编号:3444445235 ----------------------------------------------------- 鬯 chàng, 部首: 鬯 部首笔画: 10 总笔画: 10 鬯 chàng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器皿中盛酒形,中有小点,表示酒糟。本义:古代祭祀、宴饮用的香酒,用郁金草合黑黍酿成) 同本义〖tulipwineusedintheofferingsacrifice〗 共介鬯。——《周礼·鬯人》 凡挚子鬯。——《礼记·曲礼》 也代指宗庙祭祀 荐鬯之夕。——《汉书·宣帝纪》 又如:鬯圭(古代礼器,玉制,酌鬯酒);鬯酒(用于祭祀的香酒) 通“韔”。弓袋〖bowcase〗 抑鬯弓忌。——《诗·郑风·大叔于田》 鬯 chàng 【形】 通“畅”。旺盛〖flourishing〗 草木鬯茂。——《汉书·郊祀志》 又如:鬯逐(生物生长舒肆旺盛) 鬯 chàng 古代祭祀用的酒,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 同“畅”。

图片中的古文字如何释读

1、这是两个字,是金文「趨(趋)牛」——「趨牛」的「趨」通「芻」,也就是「芻(刍)牛」,是西周赏赐金文中的赐品之一。

2、这两个字出自西周早期青铜器《叔簋》之铭文:

《叔簋》有两件,两件器具的铭文一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释文和字形分析

为什么说是「刍牛」二字呢?又何以见得呢?

「牛」字很容易释读,就不废话。

我们来看第二个字,由三个基本字符构成:「艸、欠、止」,其实是「趨」的异体,目前仅见《叔簋》一例,所以,我记得其出处。

要了解这个字的构字意图,首先我们了解「趨」字的构字意图。

「趨」字始见于小篆,古今字形演变脉络:

《说文》,趨,走也。

《说文》以「走」训「趋」,我们知道,古文中的「走」其实就是「跑」,「趨」也就是「快走、小跑、疾行」的意思。

古代父亲教训儿子,儿子要小跑过来接受教训,有所谓「孔鲤趋庭」的典故,王勃在《滕王阁序》曾化用为「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所以,「趨」是一个形声字,以「走」表意,以「芻」表声,「芻」「趨」古音是相同的,同为清纽虞韵。

甲骨文的「走」像「正在奔跑」之人,金文累增「止」部表意:

而「芻」字像「手折断草」之形,本义就是「割草」,引申可以表示「牲口吃的草」,「吃草的牲口牛、马、羊」;也可以表示「草」。

《说文》:芻,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

好,搞清楚「趨」字构字意图,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个金文异体字,这个字其实就是「趨」字的「异构」,上面说过由三个基本字符构成:「艸、欠、止」。

前面说过「趨」字中的「走」由「人、止」两部分构成,但是这个异体字的「走」部是「欠、止」两部分构成。

为什么用「欠」部呢,三个原因:

第一,「欠、人」都是像「人」之形,用作表义偏旁可以通用。

「欠」和「人」的区别是「欠」突出人「张口」,表示人的呼吸、气息,本义就是「呵欠」的意思。

如「飲」字在汉代的马王堆帛书中就写成从「食」从「人」:

同意偏旁通用是古文字中很常见的现象,如:「林、艸、木」表示植物通用「行、辵」表示运动通用等等

第二,「欠」可以为「「趨」表音,「欠、趋」古音很近,这种现象在文字学中称为「声化」。比如:欨、吹、欷都是从「欠」得声。

第三,「芻」字像「手折断草」之形,「欠」字中的人就有表示「手」的笔画,所以,「欠」代替了「芻」字中「手」。

其次,前面说过,「欠、人」在古文字通用,而「人、手」用作动符表示动作的时候也可以通用,比如:「耤」表示「人用木犁在耕田」,部件「人」有时候也写作手。

综上之述,可以看出这个古文字中的「欠」是「走」和「芻」的公共字符。

上下来看就是「走」,因为在古文字中「人、欠」当做表意符号可以通用

左右来看就是「芻」,因为「人(欠)、手」当做「动符」通用不分:

同时还可以为「「趨」」表声,

一举三得,所以,这个古文字字就是「趨」的异体字,可以隶定为:

———————————–

金文「趨牛」表示什么意思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我们来看一下《叔簋》的释文:

图引自:《殷周金文集成4132》

有些字打不出来,只能用截图:

《叔簋》是西周康王时代的一个器具,是一个叫「叔」的人(排行老二的男子)制作的青铜器皿。

这篇铭文是很典型的西周赏赐金文模式,大意是:

王在宗周祭祀祈福,王后姜委任【叔】出使,效命于【太保(官职)】,太保赏赐了「鬰鬯、白金、芻牛」给【叔】,为答谢太保的美意,制作了这个宝彝。

这个【太保】也就是经传所记载的【召公奭】,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

《大戴礼记》: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召公奭】死于周康王后期,凭这个信息推断铭文中【王】和【王姜】也即周康王和王后姜。

「男羌为羌,女羌为姜」,「王姜」就是周王取的姜姓女子,「姬、姜」联姻在周代王室贵族是十分常见。

【叔】是周王和王后派过来的,【召公奭】肯定不会怠慢,所以,赏赐「鬰鬯、白金、芻牛」三样东西。

「鬰鬯、白金、芻牛」东西在赏赐金文中也很常见:

  • 鬰鬯。

鬰是鬱金香草,鬯是用黑黍釀成、味道香醇的酒。鬱金香合以鬯酒,叫做鬰鬯。


  • 白金。

张亚初认为西周金文中的白金是银,但我觉得应该是就是青铜原料之一锡或者铅。所以【叔】用这些制成了这个青铜器。

(见:李建西. (2010). 西周金文“白金”初探. 考古与文物, (040)(4), 96-101.)


  • 芻牛

「芻牛」一般有两种意见:

  • 豢养之牛牲,也即用于祭祀的「太牢」,这个「芻」显然当「喂养」讲。

  • 祭祀用的小牛,那么这个「芻」显然就通「雏」。

引自:吴红松. (2006). 西周金文赏赐物品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安徽大学).页153

西周赏赐金文中所见的赏赐物,金银财宝、田产甚至包括奴隶和美女:

引自:吴红松. (2006). 西周金文赏赐物品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安徽大学).页10

铭文中的「对太保休」是金文非常非常很常见的句式,西周青铜铭文中最多的「对扬王休」,经传中也有同样的句式,如:

《詩.大雅.江漢》:「對揚王休」

「休」:从「人」靠「木」,本义「树荫下休息」,引申义「庇荫、庇护、恩德、美意」,「对扬王休」也即「颂扬王的恩德」。

—————

综上之述:

这两个古文字就是「趨牛」,「趨」通「芻」,也即「芻牛」,有两解:

1、「小牛牛牲」,这个意义所造的后起字就是「雏」,

2、「在圈内豢养牛牲」一般称为「太牢」,天子诸侯祭祀而用,这个意义正是上文提到的「芻」的引申义,所造的后起字就是「犓」。

「趨牛」两字出自西周青铜器《叔簋》铭文,「趨牛」是西周赏赐金文中的常见赏赐礼物,一般用於祭祀。

《叔簋》是西周康王时代之器,记载了西周三公之一太保召公奭,可与经传文献和《史记》互证,勘定西周周王和王后谱系。召公奭是周公姬旦同为后世儒生的「偶像」,治世能臣,道德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