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轮扁斫轮故事寓意是什么
  • 轮扁斫轮的寓言故事
  • “轮扁斫轮”是怎么回事
  • 桓公读书于堂上 阅读答案 工匠轮扁之言给读书人以怎样的启迪
  • 轮扁斫轮的读音
  • 轮扁斫轮春秋战国的典故,专业的门外汉想知道
  • 轮扁斫轮是一篇什么文体
  • 轮扁是什么时期的人物,轮扁斫轮的轮扁是什么时期
  • 《庄子》里的寓言故事有什么内容

轮扁斫轮的故事及寓意是什么

轮扁斫轮的故事及寓意是以下内容:

1、故事: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

(我做得)不宽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这种火候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

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2、寓意:通过轮扁讲述自己砍制车轮的体会,说明了三方面的道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靠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规律;时代不同,不能泥古不化,要懂得变通;要心手相应,手中所做要能符合心中所想。

轮扁斫轮的寓言故事

  庄子讲轮扁斫轮,其实是在讲读书和悟道。他告诫我们,千万不可迷信书本。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轮扁斫轮的寓言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原文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恒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日:“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二、译文

  齐桓公在厅堂上读书,一个叫扁的车轮工匠在厅堂下面制作车轮。这个工匠放下斧凿等工具,走到厅堂上面,向桓公问道:“请问君王,您读的是什么书呀?”

  桓公说:“是圣人的书。”

  工匠又问道:“圣人还活着吗?”

  桓公说:“已经死了。”

  工匠说:“如此说来,您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我在这里读书,你这个做车轮的工匠,怎么可以随便议论呢?你若是能说出道理来,还可以恕你无罪;要是说不出道理来,就要处死你。”

  工匠说:“从我的职业角度来观察这个问题。制作车轮,慢慢地干,虽然轻松,全车轮做得不坚固;干得太快了,不仅很辛苦,车轮还不合卯;不快不慢,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这里面的技巧,口里说不出来,只能从我制作轮的动作中看出来。我不能将我的技术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继承我。所以,我虽然已经70岁了,还在制作车轮。古代人和他们那种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道理一同死去了,所以您读的东西只是古人留下来的糟粕啊!”

  三、寓意

  通过轮扁讲述自己砍制车轮的体会,说明了三方面的道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靠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规律;时代不同,不能泥古不化,要懂得变通;要心手相应,手中所做要能符合心中所想。

  书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而书上记载的,落到纸面上的,并不是最有价值最珍贵的核心。如何真正掌握领悟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体会,去领悟。

“轮扁斫轮”是怎么回事

在道家学派中,老子是其创始人。他的一部《道德经》把天地之间的一切都归于一个“道”字,并以“无为”作为“德”的最高境界。在老子过去一百多年后,有一个叫庄周的人,开始著书立说,被称为“庄子”。庄子的学说继承了老子的道家理念,但其积极性不如老子。有人把他们合称“老庄”,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整体,其实有很大区别。从行动上来说,老子的准则是“无为”,他的本意是“不做”会给“做”提供更有利的选择,“不做”会给“做”提供更大的空间,“不做”会给“做”创设更多的机会。但是庄子却不是这样,庄子是“纯粹不做”,逍遥自在,即追求所谓“绝对的自由”或“对现实的超脱”。

在理念上,老子和庄子虽然都推崇“道”,但两人对“道”的理解却不一样。老子的“道”是追求一种“纯真质朴本性”的实现,比如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是说,“无”生出了“一切”,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今天想来,我们哪一样东西,包括人,不是从“无”到“有”的呢?庄子的“道”也是从“无”出发,但他是从“无”到“无”,也就是什么都没有,一切皆空,把自己临驾于一种“高度的、绝对的自由”之上。比如他在《逍遥游》中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就给人感觉,他太自由了,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避让”,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没有太多的积极意义,但是他著作里面有些寓言故事却有顽强的生命力,会给我们许多启发。比如“井底之蛙”、“邯郸学步”、“望洋兴叹”、“鹏程万里”、“越俎代庖”。今天我要说的是“轮扁斫轮”。“轮扁”不是“轮胎和扁担”,也不是“轮子不圆”,而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有些古怪,他怎么会取这么一个名字,庄子没有说明,我想可能是和车轮有关的“艺名”吧,或者是个职业名称也说不定。

按照字面的理解,“轮扁斫轮”是说,轮扁用他的刀或者斧头,采取原始的方式“砍斫”,居然能巧妙地“砍出”车轮。古时候的车轮,是用木头做的,但不是一般的木头,是要经过若干技术处理后,让木头“曲变”成圆形,并能在地上滚动起来,而且经久耐用。做这项工作的人需要技术高超,否则质量不好,会跑不了多远,就散着一地。轮扁之所以叫轮扁,或者说他之所以取这个名字,肯定与“轮”有关,而且和变了形的“扁”也有关系。

轮扁肯定在技术上出名,所以能在齐国的国君府中“斫轮”。斫轮也就斫轮吧,却还要发表什么言论,发表言论就发表吧,居然敢指责齐桓公读书。齐桓公是什么人?“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主,轮扁居然敢指责他读书没有用,说书里全是“糟粕”。这就招来了“杀身之祸”。详细的经过是这样的:庄子在他的《天道》里记载,春秋时的齐桓公在堂上看书,轮扁在堂下斫轮,他们互相都在做自己的事,应该相安无事。但轮扁却不安分,他看不惯齐桓公坐在堂上看书,他认为齐桓公纯粹是“多余”。

齐桓公一有空,就把那个用竹条捆绑的书盯着不放,轮扁认为那是“吃饱了没事”,那写在上面的东西靠得住吗?凭他的经验,手艺的高超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怎么能写在书里呢?他认为齐桓公上当了,那些东西完全是骗人的鬼话。他放下手中的活儿,也就是正在打眼的榫凿,就走到桓公前跪下说:“敢问主公所读的书是何人所写呢?”齐桓公答:“圣人所写!”轮扁明知故问道:“圣人还在吗?”桓公答:“已经死了!”轮扁说:“那就是说,您所读的书是已逝之人的糟粕了!”

齐桓公一听大怒,认为这个“下人”也太大胆了,居然敢亵渎圣人,尤其是当着他面亵渎。更可恶的是太狂妄,敢把圣人的言论说成是“垃圾”,这简直是不想活了。对齐桓公来说,想杀人,那是一句话的事,但作为“春秋首霸”,他的心胸没那么窄。他即使要杀轮扁,也得给轮扁一个辩解的机会,于是就对轮扁说:“寡人读书,你这个造车轮的居然敢说三道四。你有什么理由这是糟粕?如果没有,就死路一条!”

轮扁一听,好像没当回事,马上就说:“我以我所做的事观察,装这个车轮辐条,慢了会在榫洞里滑动,那就不牢靠,快了又把榫头孔挤得满满的,有时还进不去。要不慢不快,心里怎么想,手里就怎么做。这是一种靠感觉做出来的效果,怎么能说得出来呢?我这种得心应手的感觉,既不能向儿子说明白,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学到,就这样我做了七十年车轮。由此推算,古代的人能把自己这种技巧传授得出来吗?肯定不能。所以我说,国君读的,完全是他们没用的东西。”桓公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免了轮扁的死罪。

庄子在这里,无非是想宣扬一个“无”字。他所追求的“无”,应该是“无法传授”、“无法临摹”、“无法学习”的“虚无”。这个轮扁的话,已经道出了庄子的思想,那就是自己的东西永远是自己的,没法传承,只能“空前绝后”。庄子的这种思想是消极的,其看法未免偏激。如果我们相信了他这种观念,那今天的社会就不可能发展到高度文明的程度。比庄子小五十六岁的荀子,就不持这种观点。他希望更多的人去学习、模仿前人的优秀成果。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意思是说:青色,是从蓝色里提取的,但其浓度比蓝色更高。冰块,是从水温下降中产生的,却比水寒冷。用绳子拉直的木头,只要用火把它烤柔软,就可以按照一定规格做成圆形的车轮。被暴晒后枯干的树已经不再挺直,同样可以“烤柔软”把它变成圆形。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庄子的“不可传授”论,而对“不敢传授”或“不知如何传授”的人,是一个大大的激励!

不过,庄子的“轮扁斫轮”也不全是消极。从另一个角度讲,它也在提醒人们,要精益求精,实在是难,特别是要把某种“技艺”上升到一定层次,的确需要它说的那种“不温不火,不慢不快”的火候。比如,炒菜就是要掌握“火候”。说了该怎么做,一切步骤都告诉了你,要你炒一道菜,炒出来的效果和专业厨师相比,肯定有很大差别。只有长期从事这项工作,不断积累经验,才有可能达到某种效果。炒菜如此,其他事情已然。

不管怎么说,“轮扁斫轮”有它的局限性。我们只能摒弃它的消极影响,而去“挖掘”它积极的一面。把“轮扁斫轮”当着一种“精益求精”的要求去做,而不是“不能传授”的“后继无人”,对各种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承,也就有了希望的光辉!

桓公读书于堂上 阅读答案 工匠轮扁之言给读书人以怎样的启迪

 《轮扁斫轮》是庄子虚构的一个故事。它通过轮扁讲述自己砍制车轮的体会,说明了三方面的道理:一是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靠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规律;二是时代不同,不能泥古不化,要懂得变通;三是要心手相应,手中所做要能符合心中所想。“得心应手”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在写法上运用对话构成一个小故事,语言凝炼、准确。文中又多处运用对偶手法,使行文参差中含有整齐美,读来琅琅上口。

轮扁斫轮的读音

轮扁斫轮的读音是。

一、详细释义:轮扁指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斫轮指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指精湛的技艺。指精湛的技艺。出自《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

二、成语典故: 

1、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叫扁的工匠,十分擅长做轮子,所以人们惯以“轮扁”相称。有一天,齐桓公正在堂上读书,轮扁正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去问齐桓公说到“请问您在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回答说到“是记载圣人言论的书”。

2、轮扁又接着问说:“那这些圣人还在世吗?”桓公回答说他们已经死去了。轮扁听了以后,就对桓公说到“那您现在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啊!”桓公听到轮扁这么说心里有些恼怒,“我读书,你一个做轮子的工匠怎么能议论?你今天最好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

3、于是轮扁解释道:“我也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我砍制木材制作轮子的时候,手速慢了做的车轮就太宽松不牢固,手速快了又装不进去,只有不快不慢才能做得心应手,制作出质量最好的车轮。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这里面的确是有技艺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4、这个故事通过轮扁讲述自己砍制车轮的体会。是读书之重,应在于意会,而不在于言语。不能执迷于书面文字,而应该推敲言外之意。所谓得意而忘言。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为真理的获得需要自身去体悟,要靠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规律。

轮扁斫轮春秋战国的典故,专业的门外汉想知道

成语词目轮扁斫轮 成语发音lún biǎn zhuó lún 成语解释轮扁: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指精湛的技艺。 成语典故《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成语造句丹青妙处不可传,~如此用。(宋·黄庭坚《戏题小雀捕飞虫画扇》诗)轮扁斫轮(战国)庄子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选自《庄子·天道》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制车轮。轮扁放下锤子、凿子走上来,问齐桓公说:“冒昧地问一下,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呢?”齐桓公回答说:“圣人的书。”轮扁又问:“那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轮扁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齐桓公说:“我读书,一个做车轮的人怎么能妄加议论呢?要是能说出道理来还可以饶恕,要是说不出道理来就处死。”轮扁说:“我用我从事的工作观察出这样的道理。砍制车轮,卯眼砍得宽大就松滑而不牢固,卯眼砍得窄小就涩滞安插不进,不松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这种火候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我不能把这个规律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学得到,因此年纪七十了却还要在年老时砍制车轮。古代的人同那些不能传授的东西都一起消失了,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也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评点
  《轮扁斫轮》是庄子虚构的一个故事。它通过轮扁讲述自己砍制车轮的体会,说明了三方面的道理:一是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靠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规律;二是时代不同,不能泥古不化,要懂得变通;三是要心手相应,手中所做要能符合心中所想。“得心应手”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在写法上运用对话构成一个小故事,语言凝炼、准确。文中又多处运用对偶手法,使行文参差中含有整齐美,读来琅琅上口。

轮扁斫轮是一篇什么文体

轮扁斫轮是一篇论文。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轮扁斫轮》是一篇议论文,出自《庄子·天道》。轮扁斫轮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lúnbiǎnzhuólún,出自《庄子·天道》,含义是指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指精湛的技艺。轮扁斫轮的寓言故事庄子讲轮扁斫轮,其实是在讲读书和悟道。他告诫我们,千万不可迷信书本。

轮扁是什么时期的人物,轮扁斫轮的轮扁是什么时期

1.轮扁是春秋时期的人,轮扁是齐恒公时期有名的一位造车工人,《庄子·天道》篇记载了一个名叫轮扁的木匠和齐桓公谈论读书问题的故事,说明单靠语言不能传授造轮的技术。

2.轮扁斫轮是指精湛的技艺,斫轮是指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

3.轮扁认为只有宽、舒、紧、缩适合,才能“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制作出质量最佳的车轮。

《庄子》里的寓言故事有什么内容

  1.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2.列子御风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3.朝三暮四
  狙公赋予,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4.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5.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谷阝,导大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6.秦失吊丧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7.螳臂当车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8.楚狂接舆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谷阝曲,无伤吾足。”
  9.叔山无趾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10.人故无情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11.相濡以沫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囗句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12.颜回坐忘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13.神巫季咸
  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壶子曰:“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与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尝试与来,以予示之。”
  14.浑沌开窍
  南海之帝为倏,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15.臧谷亡羊
  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16.伯夷盗跖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
  17.伯乐治马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齿乞草饮水,翘足而陆,此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夹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 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18.盗亦有道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19.黄帝遗珠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口契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20.轮扁斫轮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21《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22鲁王养鸟
  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没见过这种鸟,以为是神圣,就派人把他捉来,亲自迎接供养在庙堂里。
  鲁王为了表示对海鸟爱护和尊重,马上吩咐把宫廷最美妙的音乐奏给鸟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鸟吃。可是鸟呢,它体会不到国王这番招待盛情,只吓得神魂颠倒,举止失常,连一片肉也不敢尝,一滴水也不敢沾,这样,只三天就活活饿死了。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待可观事务,一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对象,应当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待。否则,像鲁王那样,用供养自己的方法供养海鸟,尽管主管愿望很好,也难免要失败。
  23杀龙妙计
  朱萍漫是个很爱好学习的人,为了想学会一项特殊的本领,他变卖了家产,带了钱粮到远方去拜支离益做老师,跟他学杀龙技术。
  转瞬三年,他学成回来。人家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兴奋地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踩龙的尾巴,怎样从龙脊上开刀……指手划脚地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都笑了,就问:“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 朱萍漫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世间上根本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
  龙是人们想象中的东西,实际并不存在,因此,虽有高超的沙龙的本领,也只能落得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一定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无的放矢,为学习而学习,那么学来的本领再好也是一钱不值的。